时间:2024-06-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构建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此课程注重“知”与“行”的统一,重点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活动课是指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获取直接经验的课程。本文从授课教师如何高效利用活动课的角度出发,浅谈活动课的科学组织策略。
一、课前准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开展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尤其是对于能动性不足的小学生来说,课前准备更应全面化、细致化,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量身打造,细节工作尤其要着力完善。为确保活动课的有序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要对活动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课前梳理,明晰活动流程,科学分配小组,下达小组任务,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根据活动课的具体要求,完成各自负责的部分,如资料搜集、社会调查、案例分析、预设辩论、演练角色扮演等。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仅可以保证活动课的顺利开展,更可以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请到我的家乡来》的授课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倘若教师仅采用单一讲述的形式,很难唤起学生的共鸣,更会影响学生对家乡整体认知的形成。因此,活动课的开展尤为重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课,全面了解自己的家乡,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课开始前,授课教师可先将学生分为四组,第一组学生追溯家乡的发展渊源,第二组学生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第三组学生介绍家乡的风俗文化,第四组学生搜罗家乡的特色美食。之后让各小组策划“家乡一日游”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采用PPT、手抄报、照片及其小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挖掘家乡的各种美。在资料搜集阶段,学生借助书籍、网络以及深入家乡大街小巷的实地调查,从而建立起对家乡立体化、全面化、细节化的客观认知。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立,为活动课的深入推进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而在后续环节如课堂展示、介绍解说的进行过程中,也增进了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协作互助的意识。在活动课前的准备工作中,教师通过预设任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尽可能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保证了活动课的顺利开展,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课堂展示,彰显学生个性品质
活动课的进行是学生不断体验,彰显个性品质的过程。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纵向深入、横向拓展,促使其思维丰富转化。例如:学习“身边的变化”相关内容时,大部分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深切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带来的益处,只有很少一部分考虑到弊端的存在。为辩证的讨论这一命题,我们设计了以“家乡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忧愁与烦恼?”为主题的辩论课。正方观点:家乡的变化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反方观点:家长的变化没有带来烦恼。随后,组织正反双方学生详细准备辩论资料,理清辩论思路,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辩论。在精彩的辩论过程中,经教师引导,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带来的众多便利,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然而,随着物质世界的极大丰富,居住的世界绿地少了,空气、水等污染了,疾病增多了,各种不良事件发生着。教师最后总结: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重新认识家乡变化带来的便利与烦恼。并以此为出发点,为消除这些烦恼,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们通过教师引导,积极踊跃提出意见和建议。尽管有些意见建议在我们看来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们很惊讶小学生在创新思路,问题拓展方面的创造性。更多的是在辩论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个性的彰显: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口齿伶俐、字正腔圆,还有的学生手脑结合、善于挑战。活动课开展过程中,通过合理组织有序的辩论,不仅使学生正确地看待身边的变化,展现优秀的个性品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思维方式,促进了小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改变。
三、课后反思,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
传统活动课的教学,授课老师习惯讲课完成后不再有更多反馈。而小学生也在热热闹闹参加活动之后不再有。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盲目的填鸭式教育,缺乏举一反三的思考。小学生自己也缺乏继续拓展的机会,学生的感知体验稍纵即逝,进而显著降低了活动课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转变思想,组织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写关于活动课小论文、谈课后心得体会等方法,强化学生对活动的感知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活动课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例如在“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的授课时,教师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活动课开始前,学生做好准备,详细了解角色特征。将全班同学分成放羊娃、农夫、狼来演绎“狼来了”的故事,让学生感知说谎带来的害处,更让其懂得做人应該诚实守信;随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更加明白诚信的重要作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谈体会,可以从角色扮演中自己的表现及收获谈起,通过谈体会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活动课后的反思,是学生感知体验的升华,良好的道德素养深入学生内心,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巨大。
综上所述,为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高效实施,教师要重视从组织策略给出指引,从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等各个环节入手,引领学生顺利进入到活动课中。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用亲身经历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不断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且有助于其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进而提升活动课教学质量,实现活动课教学最终目地。
作者简介
黄凤华(1970.03—),女,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高效性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