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摘 要:在艺术类专业中,由于特殊的专业背景,音乐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也具有更大的挑战。本文以江苏省泰州学院音乐学院为例,通过对近三年的资助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音乐类学生资助工作特点、工作难点和解决路径,完善资助工作体系,以提升资助工作效率。
关键词:音乐专业;资助育人;困境;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7.032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投入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解决了因贫困而失学的问题,国家建立健全的资助体系,不单希望通过经济援助困难学生帮助其完成学业,更希望充分发挥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而音乐专业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庞大,在现有的资助工作体系下,做好“经济资助”向“能力开发”转变,其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1 当前音乐专业学生资助工作特点——以泰州学院音乐学院为例
泰州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现有学生574人,分师范和非师范专业。本文以泰州学院音乐学院2018学年、2019学年和2020学年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音乐学院资助数据和访谈资料以及现状进行研究。
1.1 音乐专业贫困生所占比例高,贫富差距大
随着全国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多,由于很多学生文化功底较为薄弱,乡镇高中为了提高学校高考本科升学率,解决学生上不了大学的尴尬,纷纷成立音乐班,鼓励学生报考音乐类专业。与其他艺术类专业不同的是,音乐学特别是声乐专业大多为速成班,所以大多数乡镇高中会鼓励学生突击考取音乐学专业,很多家境贫困的学生也突击艺考,从而导致本科院校内音乐学院贫困生比重较高。
据近两年统计数据显示,如表1所示,音乐学院2018-2019学年、2019-2020学年、2020-2021学年三个学年分别认定贫困生87、72和104人,分别占学生总数14.9%,12.6%和18.9%,可见贫困生占比较大。数据显示其中来自苏北农村的学生有47人和63人,主要集中在徐州、宿迁、连云港地区,而只有2018年有1位来自苏南地区南京的低保学生申请贫困生认定,由此可见苏南苏北贫富差距较大,另外来自省外学生有13、25人和41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
一般来说,从小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从小重视乐器音乐类培养,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另一方面,认定贫困生的家庭产生贫困的原因大多因为家庭劳动力少,患病需治疗,需赡养的老人多,家庭子女较多,单亲家庭等原因,部分家庭为建档立卡户和农村低保户。而由于很多学生从小受传统理念的影响,重文化学习而轻艺术学习,再加上高考时突击艺考,导致入校后文化和专业都相对较为落后,从而导致在经济和学业上都产生差距。
1.2 音乐类学生学习成本高,资助金额小于需求
音乐专业学生学习成本较普通文化类学生相对较高,首先我校艺术类学生每学年入学收费8800元,相对略高的学费导致很多家庭选择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20年我院助学贷款学生100名,占全院17.2%,除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外,仍存在部分未申请家庭经济困难但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除此之外,音乐类学生学习费用也较高,据了解,很多学生从小跟随名师学习,花费大量学费,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高考艺考前的名师辅导课多则一节几千元的费用。有些同学进入大学后,由于学校专业的限制并没有自己的所学专业,则还需要另外找老师课后辅导。加之部分器乐类学生的乐器更新购买和保养,舞台服装购买等问题都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难题。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大学生的資助力度,目前我校资助工作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社会助学金(伯藜、鸿泰、福彩等)、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一系列资助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及其家庭部分负担。然而随着资助资格和总费用受限,一般贫困学生所享受资助只有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两种,生源地助学贷款仅能缓解学费压力,人均3000-3200的国家助学金用作平时2-3个月的生活费,如果家庭提供不了正常生活费,则导致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校外兼职的方式来缓解经济压力。
2 资助工作的难点
2.1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由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基础教育条件因素以及部分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等,尽管体系化的无偿资助措施却仍然导致了部分学生精神贫瘠。在贫富差距大的艺术类学院中,两类学生之间无论是专业还是经济上都难免会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大部分来自云南贵州的同学由于知识面相对较窄,甚至普通话表达有困难,导致部分同学开口难,这样的同学大多都比较内向,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产生较为敏感的人际关系,集体活动鲜少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更加没有自信加入学生干部群体。
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自卑而导致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的困难,不愿接受学校和国家的帮助,觉得害怕被怜悯,为了不给家庭带来压力,甚至会通过校园贷这样的方式借钱满足自己较高的消费需求,这样的学生内心更为脆弱,常常也会更容易受到同学们的忽视,也存在很大的隐患。
2.2 兼职学生多,管理难度大
2018学年、2019学年和2020学年音乐学院分别共有三个勤工助学岗位,每个岗位月工资为240元,但每年申请勤工俭学同学很少,20年申请院校各级勤工助学岗位的同学一共才7人,可见勤工岗位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据了解,我院近7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外兼职,主要为二年级到四年级学生,部分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工作。另外部分云贵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还会利用春节期间选择兼职,仅在2020年春节期间,我院就有三名同学在外兼职,分别从事服务员和工厂操作工人。校外兼职已经成为这一部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面对具有高昂收入和新鲜感的工作,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得已选择旷课甚至是旷宿在校外兼职,这样难免会对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也难保障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严重的甚至会选择退学,这也是导致我院部分学生产生上学没意思、想创业想打工赚钱的思想的一大因素,对学校来说这类学生加大学校管理难度。
2.3 重有偿劳动轻义务劳动
近几年来,“绿色通道”制度基本可以保障我院每个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同学得到相应的资助,然而一部分学生收到无偿资助后,过分依赖,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在学校还没有发放资助款时便不断催促,部分同学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同学们自立自强意识薄弱,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缺乏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思想,生活没有规划,学习一般,没有通过奋斗来脱贫的意识。
我校近两年推出义务工作集时卡,为在评定国家助学金高中低档次时作为参考依据,从而调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然而我们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自愿意识不强,参加的大多为一、二年级学生,再加上本身课程时间多、学生可支配时间少,部分义务工作发布鲜少有人报名。对于累计时间无物质回报性或者服务工作辛苦的活动,学生参加积极性较差。极少部分学生在活动开始时积极参加活动,在累计时长达到所需时便不再有动力进行义务劳动,义务工作则失去了其意义。
3 艺术类院校资助育人实现路径分析
3.1 加强理想信念引领,摆脱精神贫困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不良心态,这也是由经济贫困+精神贫困所导致的,严重的同学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在日常心理健康工作中要更加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定期通过谈心谈话、走访宿舍和琴房,主要关注少数民族贫困生、学习困难贫困生,积极构建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体现人文关怀。
实行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双线并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经常组织优秀的学长学姐开展讲座、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事迹宣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心理剧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引领,感恩教育和激励教育,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摆脱精神贫困。
3.2 关注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跟踪服务
通过经济帮扶,目前只能解决家庭经济贫困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困难,另外作为大学辅导员,同时要从大一开始帮助这些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学长学姐讲座等平台帮助贫困生了解专业现状、专业前沿发展趋势,多渠道帮助加强学生对音乐专业的认识,以及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对部分学困生进行学业帮扶,调查显示,部分来自外省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基础较差,主要是英语、计算机和钢琴、基本乐理等课程,加强对求职技能、口才训练、礼仪培训等一系列技能的培训指导,为以后的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前夕针对贫困生进行专项就业指导,实行“一人一策”方案,发动全院教职工力量精准服务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毕业未就业的贫困生,建立长效机制,关注并跟踪学生的就业情况,通过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手段帮助学生。
学院联合创业中心为贫困生搭建特色的创业空间,鼓励大学生利用在校所获得的知识去服务于学校和社会,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得到专业上的提升,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如可以创建艺术培训中心、乐器销售、校内外演出等專业方面的项目,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建立工作室,有助于帮助解决一些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目前音乐学院来自云南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学生在校创业园创建自己工作室,通过售卖自己家乡的特色银器,展示民族服装和乐器,吸引大学生前来参观购买,目前她正在成立自己的团队,通过直播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3.3 注重勤工义工的育人功能,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音乐专业学生专业性较强,在专业方面的实践机会很多,所以很多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选择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生活费用。而学校勤工和义工岗位则大多与自身专业不太符合,例如文件整理、演出场务等工作,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同时注重育人功能,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提高事务性工作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为凑足义工时长。
同时适当有效的奖励机制,可以调动学生的勤工义工热情,引导合理的价值取向,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重,授予“义工标兵”等荣誉称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精准扶贫理念下的音乐专业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能够有效强化资助工作的有效性,成功帮助了一大批寒门学子实现了大学梦。如今,高校应该切实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始终将育人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落脚点,贯彻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余宗钟.精准扶贫视角下艺术专业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J].艺术探索,2018,(11).
[2]王玉明.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院校艺术专业学生资助工作初探[J].大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
[3]谢晓静.艺术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9,(12).
作者简介:丁加琪(1992-),女,江苏泰兴人,助教,研究方向:学生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