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精准扶贫视域下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探索

时间:2024-04-24

摘 要: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广,精准扶贫政策在各高校推行较快。在高校的资助政策下,很多贫困生已经能够安心的在高校生活与学习,但也有少数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等原因存在休学或辍学的情况。尽管各高校正逐步完善本校的评奖评优与资助体系,但仍会出现各种问题与隐患。因此,有必要对各高校资助育人运行机理研究并优化资助政策,进而推动高校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更好成绩。

关键词:高校;精准扶贫;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7.033

0 引言

在国家扶贫工作的大力推行下,各地区的贫困家庭逐渐减少,很多家庭都已脱贫,很多大学生的入学经济困难也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贫困生的资助补贴工作,各高校的奖助补贷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展开资助工作时,走访班级同学、谈心谈话中仍然发现存在有需要资助的同学未得到资助或者资助不平衡的情况,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不断完善自身奖助补贷工作机制。

1 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存在问题

1.1 资助学生对象无法落细、落实

高校要具体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就需要明确哪些学生是需要真正资助的及资助学生的具体经济情况如何。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及班主任对学院每个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谈心谈话,这无疑要占用班主任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些贫困生由于自尊心较强,不想让别人知晓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困难让周围的同学及老师知道。高校中各班级贫困生的认定往往是需要贫困同学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先申请,再经班级学生代表初审上报到班主任、辅导员那里,班主任、辅导员对各贫困生提交的贫困生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通过谈心谈话、班级其他同学信息了解等方式对申报贫困生的家庭贫困状况进行摸底,再经过筛选与评议将贫困生的申请材料上报学生处审核。有些贫困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不愿向外透露自身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没向学校申请贫困补助,很可能无法得到补助。学校资助评议小组也可能会由于自身片面的主观感受对学生的贫困信息没有具体核实,进而让一些本不该受资助的学生得到各种资助。除此之外,学生生源地各政府也存在对各学生家庭贫困信息没认真核实的情况,对不贫困的学生建档立卡,贫困资助工作无法落细、落实。贫困生家庭困难情况评定是奖助补贷工作的前提,高校每个学期都要完成从审核到认定到评定贫困标准再到后期的评奖评优工作及贫困补助的发放。高校为了协调各项学生工作,一般高校认定与审核贫困生工作的时间都比较短。尽管很多高校一般会在开学后就开始贫困生的认定与审核工作,但总体认定时间还是比较短。贫困生认定时间短加上很多新生对资助政策不熟悉,从而造成资助工作无法落细、落实。

1.2 资助工作部门权责分工不清

贫困生从申请资助到拿到政府资助金需要通过地方民政部门对扶贫对象确定经费来源、拨款等一系列流程。大学生在校申请一些补助有时候也需要地方民政部门的协作,才能保障资助工作的权责相符。高校在上报贫困生的申报材料前,当地的教育部门都会要求高校对贫困生的申请材料认真审核,但高校的行政能力相对不足,主要核实学生提交的纸质材料及学生的穿着打扮、生活习惯核实,无法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高校将初审后的贫困生信息材料提交到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再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相关审核后上传到对应政府的扶贫办那里,扶贫办经过终审将确定名单再向各高校反馈。由于贫困申请材料需要通过很多机构与部门的对接,在对接过程中如出现贫困生信息遗漏的情况,高校则无法向部分审核未通过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解释。由于高等院校为教育机构而缺乏调查权、确定权等行政权力因而对学生的收入情况、消费状况及实际困难程度难以进行全面的核实,这也给高校给后期的资料审查、补助发放带来很大的问题,后期在发现及解决这些问题时也需要和各政府部门间互相沟通。

国家在推展精准扶贫工作以后,有很多建档立卡的学生享受到了国家的补助。在很多高校中只要是建档立卡的学生都会给予较大的补助,高校会将建档立卡作为学校奖贷补助的重要依据。高等院校的助学金主要是帮助贫困学生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而有些贫困生觉得自己已经在政府贫困建档就应该获得学校的最高补助,更有一些建档立卡的贫困生不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平时不遵守学校纪律甚至不认真学习,存在多门科目挂科的情况,这些学生仍觉得自己穷就应该获得资助,他们将“穷”作为自己获得学校资助的资本。而高校有些学生他们的家庭相对贫困但不是建档立卡学生,他们平时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在学生与教师心中评价都较高,平时学习也比较刻苦,但他们拿到的贫困补助相对较少。每个高校的资助政策都不一样,在各高校开展具体的扶贫政策时如何将学校本身的资助理念与政府的教育精准扶贫制度完美融合,这对各高校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1.3 贫困证明材料真实性可疑,认定界限模糊

大学生如需申請学校的贫困补助必须要先向学校提交家庭情况调查表等书面材料,这些书面申请材料也是学校认定贫困生的重要依据。贫困生递交的书面材料都是需要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提供,高校对这些贫困申请书面材料的真实性无法进行有效考察。贫困生申请表一般都是申请学生自己填写,学生将填好的申请表送生源地所在街道办村委会、乡镇民政单位或以前就读学校中选一单位盖一下公章就行。在学校的资助工作中,经常出现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与申报信息不一致的现象。有些高校从事资助工作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资助培训,对资助信息审核也不是非常严格,有些学生虽然领取到当地政府的扶贫手册,但拥有扶贫手册并不等同于该学生就已经建档立卡,这类定义理解错误往往会给高校后期资助带来很大麻烦。现在有很多资助单位监督机制与约束机制还不是很完善,有些地方民政部门在学生能否开具贫困证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些工作人员在明知对方家庭优越的条件下碍于熟人的面子,也给对方开具贫困证明,在贫困证明认定上缺乏审核环节。

1.4 贫困走访工作量大,走访效果不明显

为了更好的核实贫困生家庭条件,各民政部门及高校都会对贫困生进行贫困走访,但走访效果不明显。各政府部门及高校进行贫困走访尽管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如资助机构可以更好的向学生家长宣传国家的各类扶贫政策,通过宣传提高各贫困家庭对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各贫困家庭可以通过国家的扶贫政策获得更合理的政府补助。资助机构通过走访贫困家庭可以直观的感受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对学校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后期评定困难补助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但在资助工作单位的贫困走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与问题,在政府及高校的资助工作人员进行贫困走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贫困生家庭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贫困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等客观因素。有些贫困生由于不愿意将自己家里的实际状况展现给别人,进而通过谎称家里没人、将走访人员带到自己邻居家、找其他人代替自己家长等方式千方百计的阻挠资助人员进行实地走访,误导资助人员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在资助各方面,高校及地方民政部门各走访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异,加上不同资助部门所拨款的资助走访金额不同,对贫困生实地走访所获得的信息也是各有不同,每个资助走访人员都有自身的贫困标准,这也给贫困等级认定带来一定困难。总结贫困生的家庭状况、贫困生主观意愿及资助工作者自身素质后可以看出贫困实地走访活动会消耗资助工作部门很大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最终实地走访的效果也可能一般。

2 实现高校精准扶贫办法

2.1 完善监督体制,优化资助流程

由于各高校贫困生规模庞大,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要各地政府及高校做好监督工作。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监管,尤其是需要加强对乡镇地区民政、村委的监管。各政府部门需保证贫困建档学生家庭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对虚假申报、违法申报的家庭应该予以严厉打击。政府还应加强对贫困家庭信息录入及保管部门的监督,确保贫困生信息录入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部分高校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可能会存在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高校也应加强自身的监督。通过完善监督流程,遵循高校扶贫工作能够按照教育厅及各级政府扶贫部门的要求,进而确保高等院校奖贷补助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高校与各地方政府扶贫部门应明确自身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各机构间的扶贫工作一体化体制度,避免在资助工作中及资助工作后遇到困难或发现问题时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高校应积极同各地政府联系并建立与完善联动体系,各部门加强对贫困学生建档立卡资格的审查,确保建档立卡信息没有虚假情况。只有建档立卡信息无误,学校才能更好地根据建档学生的信息开展贫困生认定,进一步保证各类助学金评选的公平、公正。地方政府部门与高校也应该共享贫困生的家庭信息及贫困生在校表现等信息。为了更好的开展资助工作,高校应针对贫困生建立专属贫困生的贫困档案,对贫困档案做好保密措施。高校在审核学生的资助标准时也应和学生生源地所在政府保持一致,尽量避免各地政策标准不同而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奔波资料办理中。

各高校及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部门内部管理机制,不断优化高校育人体系。高校在确定给贫困生提供资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家庭困难也需要参照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参照各项因素后最终确定资助力度。高校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完善对贫困学生的管理机制,高校可以结合大数据系统结合资助工作人员人工审核认定学校贫困生,评选助学金,不断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加大资助工作队伍的培训,确保了资助育人工作的专业性;通过制定统一的资助育人标准,确保对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

2.2 加大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在晚上资助工作监督体制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贫困生建立诚信档案。高校也应该引导学生及学生家长如实的向资助部门反馈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如已脱贫或家庭经济好转也应及时向学生所在高校及学生生源地所在民政部门及时反馈,资助机构也应定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根据资助机构家庭经济的变化及时对学生的贫困档案进行调整。学习还可以完善监督体制,通过电话联系学生家长、召开贫困生座谈会、对贫困生家访等方式进行监督工作,进一步核实贫困生家庭情况,将进一步核实结果与学生申报贫困材料进行对比,如发现学生申报材料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取消该生的评奖评优资格。此外,针对传统贫困走访耗时、耗力、耗财且见效低的情况,各高校可创新自身的走访方式如成立专门的资助宣传社团,评选资助宣传大使。通过评选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为资助宣传大使并让他们参与到走访资助工作中,不仅锻炼了资助宣传大使的实践能力,也能在高校贫困生中树立榜样。

3 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項艰辛而又肩负伟大使命的工作,他能让无数的贫困学子安心读书、完成大学梦。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关心贫困学子,高校也推广了精准扶贫政策,发现了工作机制中存在资助学生对象无法落实、落细,资助工作部分责权分工不清,贫困学子材料真实性可疑等问题。为此,建议完善监督体制,优化资助流程。加大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加强完善此工作。

参考文献

[1]唐任伍.***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Z].

基金项目: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2020-L-135)。

作者简介:胡宗群(1987-),男,江苏盐城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