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邱慧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用兴趣让孩子进入语文、要用美让孩子喜欢语文、要用文化让孩子内化语文,如此才能成为孩子们语文学习的领路人,让孩子们找到打开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成为孩子们语文学习的领路人。
关键词:兴趣 美 文化
小学语文教育,在很多人看来无非是教孩子识字,如此则不免浅薄了。叶圣陶先生合“国语”和“国文”为“语文”,《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因为此,语文可能是每一个国人唯一一门“由生而始、至死未终”的学科了。
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则是每一个孩子语文的领路人,起着接引正道,指导方向的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孩子找到那把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显得至关重要。[1]
一、要用兴趣让孩子进入语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这似乎也是每一个老师都知道的道理。但兴趣来去瞬忽,飘渺不定,很难有一种固定的、易于复制的方法去引导、激发,所以道理人人都懂,做到却十分困难。
相对于语文,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每一个学生每天都能在课堂之外通过视频、音频、游戏等各式各样的渠道接触文字,接触汉语。相比较而言,课堂上的书面文字,总显得枯燥、呆板,所以在引发课堂兴趣方面为语文教育者带来了新的困难,以问题为导向,紧扣课堂教育的不足,寻找课堂教育的特色,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从这个思路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2]
1.用日常不易接触的知识增加学生的新鲜感。
現代孩子从学前阶段就通过“看图识字”甚至“看动画识字”来掌握一定的汉字基础,这种丰富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在文字和具体事务间形成了关联记忆。小学语文教育如果还依旧像背诵“百家姓”、“千字文”一样,让孩子依靠死记硬背,无疑会受到孩子们的抵触。那老师就应该在孩子日常接触的学习方式之外,另辟蹊径,给孩子带来闻所未闻的知识点,才能增加孩子的新鲜感,引发孩子的兴趣。
2.用适当的困难增加学生的期待感。
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方式,大部分是机械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虽然可以通过各类方式接触到大量的新知识,但对知识点作为孤立的,掌握的过程依靠自然本能,孩子在这种学习中本身是一种懵懂的状态,即可能记得深刻,也可能过后就忘。适当带有挑战性的困难或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努力解决,这样得到的知识,可能更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即使部分孩子未能自己解决,他也会对答案满怀期待,因此会比平时听讲得更认真。
还是上面的例子,我在孩子们对汉字结构有一定了解后,下课前留了一点悬念,“我们常听到自我介绍的弓长张、立早章的说法,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大部分孩子回去都会问自己父母,特别是章姓孩子对此肯定“耿耿于怀”,但如此耳熟能详的说法,怎么会错了?得到答案的孩子寥寥无几,下一堂课,孩子们充满期待。
二、要用美让孩子喜欢语文
当孩子们有了一定识字数的基础后,字的组合最基础的就是词与句。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当初的兴趣,随着时间难免会被消磨消磨,学习随着重复不可避免也会产生懈怠。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善于教者,因时因地而教,使人主动。当孩子们接触到词句时,没有比让孩子感受中文的美丽更能让人心神向往的了。
我觉得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很难理解那些我们读来都觉佶屈聱牙、晦涩难明的长篇大论。因此语文老师可以尝试由浅入深,带领孩子们去发现语文的美。
首先让孩子们感受文字的美。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需要,也都有更好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也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目的。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这种需要,激发孩子强化这种愿望。美的词句,就是契合这类需要、愿望的词句。当孩子们体会到词句的美时,又会反作用来强化这种需要、愿望。
“暮从碧山下”肯定是比“春天,在山上游玩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才依依不舍得下山”要美丽的多,不是么?“碧”点出的春意盎然,“暮”透露出的“依依不舍”,是那么的生动而准确。
“大漠孤烟直”也一定比“孤零零地在浩瀚的大漠中,独自生火取暖,四周什么都没有,甚至没有一丝风”这样的浅白来的精彩,不是么? “孤”和“直”透露出的那种寂寞是那么强烈,表现得又如此含蓄。
这些美,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能理解的,只是我们老师没有点出而已。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语言文字的关键字词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其次让孩子们感受意境的美。文字的美,会让孩子们心神向往,但作为小学生,他们缺乏去模仿、创造的能力。这对于部分孩子,会使其缺乏坚持的动力。既然老师不可能,也不可以拔苗助长,好高骛远地让小学生去模仿这些精妙词句,那不妨给予他们更多的美。通过联想,让他们对美的意境有一些切身的感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虽然孩子没无法体会新酿米酒的味道,无法体会携友夜谈的欢畅,但并不妨碍他们体会诗人当时心中的幸福。不妨让孩子们去联想他们平时能够接触的美好,“过年时,窗外飘着大雪,寒风凛冽,但房间里有着取暖器,小朋友依偎在爸爸妈妈身旁,烤着火,手中拿着一杯可乐,可乐正冒着一个个欢快的小气泡,一家人高高兴兴的过年”。
美好的感觉是共通的,共通的感觉使得孩子对词句产生亲近,记忆深刻。
三、要用文化让孩子内化语文
小学语文教育是不是仅仅停留在遣词造句上?小学的孩子是不是仅仅学会识字、组词、造句就行了?陶行知先生说的“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难道就没有我们小学语文教育的事?我想,作为启蒙老师,我们也许,也该尝试下更进一步。
文化是什么,也许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肯定和文字、语言、历史、习惯、习俗有关系,这些和我们切身相关的一笔一划,刻出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而上述的内容,语文教育中皆有涉及,我们小学语文教育者,又怎可一推了事。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朱熹说:“习于智长,优与心成”。那么识字、组词、造句是艺,是智长;而爱国、尊师、感恩等就是德,是仁,是心诚。这些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因子。用文化的熏陶内化语文,感受文化与语言的融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静等.《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例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版,第12期.
[2]崔西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汉字文化》2017年第19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