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刘兴平
摘 要: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教师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国家兴。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这是是新时代教师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更是担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德育
一、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学生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教育者能否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现状不容乐观,重成绩、轻思想的现象在社会仍然普遍存在。[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明确提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一次强调,要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以此为契机,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中央编办五部委配套《意见》联合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2018-2022)》(简称《行动计划》)。如果说《意见》是教师队伍的风向标,帮助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那么《行动计划》则是方法论,是新时代教师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更是担负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一环。[2]
二、“十大行动”的先锋队——教师德育
《计划》的主体部分为“十大行动”,具体包括: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他们齐头并进,环环相扣。其中,《计划》对师范院校推进师德养成教育进行了具体部署,涵盖“虑长远与补短板”、和“勤思考和勇实践”、“重传统和多宣传”等关键环节,为创新新时代师德养成教育提供了指南针。而将 “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放其首位,足以看出党和国家对教师德育建设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德育建设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中的首要矛盾。
一是“虑长远与补短板”。 《计划》明确了师德教育的地位,提出加强师德教育的文件和师德修养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将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教师教育全过程,作为培养师范生和教师培训的必修模块。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家长以及学校难逃“分数至上”观念的桎梏,接踵而来的考试成为了孩童成长的阴霾,遮蔽了成长的阳光。蔡元培曾说:“若想有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欲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因此,明确师德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完善顶层设计,从而推动师德建设的常态化有效化。
二是“勤思考和勇实践”。《计划》指出了师德教育的要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但要用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用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質去影响学生,用真诚的关爱去感染学生,用表率的行动去带动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对学生付出师爱,做到五“心”:献出爱心、热心帮助,细心发现,耐心教育,建立信心。做好四“导”: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里疏导,学法指导。与学生进行双向平等的沟通,从学生的立场和感受出发处理问题,才能发现她们身上的“闪光点”,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师生才能产生共鸣。因此,只有集思广益,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使培育和践行紧密相连,持之以恒地长期强化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3]
三是“重传统和多宣传”。《计划》提出了师德教育的手段:一是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通过经典诵读、开设专门课程、组织专题培训等形式,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二是借助新闻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师范生“师德第一课”系列活动。每年利用教师节后一周时间开展“师德活动周”活动。发掘师德先进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大力宣传阳光美丽、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随着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的到来,西方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也在逐渐增强。此外,部分网络内容污蔑正统,恶搞历史人物,颠覆人们正确的价值判断,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提出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很难依靠社会自发形成。针对目前高校教师性侵学生事件的频繁曝光,更加需要新闻媒体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打造“教师宣传”的传播结构,进而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为国育才”的家国情怀和培育“为民育子”的教育理念。[4]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与以往文件相比,《计划》更加突出了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应以实践为导向,而在教学方法,则强调以师范生为中心进行变革,从而不断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化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和职业理想教育。
三、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所面临的问题
1.職称评价制度亟待完善
多年来,由于职称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不科学、不健全,导致教师队伍,尤其是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很难按时按时评上相应的职称,这不仅抹杀了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减缓了农村教育事业的步伐,而且也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首先,高级职称指标向城市大量倾斜,农村十分匮乏。其次,在高级职称指标过少的情况下,又附加过于苛刻死板的条件,如学历要“达标”、班级成绩要达标,要有论文、科研课题、各种各样的证书等。然而,基于中小学阶段教育的特殊,中小学教师很难拥有长篇大论的“著作,对教师行业的认可度和责任感也随之下降。 此外,教师职称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加之缺乏监管和上诉机制,极易滋生腐败,助长不正之风,如给评定小组送礼,花钱买奖励证书、代写学术论文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以看出,只有解决了教师职称评价的内在弊端,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2.应试教育VS素质教育
建国初期,应试教育扫除了文盲,为我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奠定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但是应试教育后期却因偏离求知的本质,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广受诟病,甚至某些人将社会道德的滑坡也归于应试教育的失败。继而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提倡减负,进行素质教育。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在教育商品化的浪潮中,在精英主义的思维下,家长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结果却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越减负越累,鲤鱼跳龙门的机会越来越渺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负担越来越重,造成对教育公平的最大践踏。依我看来,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都是伪命题,因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最早的教育都是德育,也就是人格教育。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堆砌。”教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发挥其合力作用。只有社会,家长,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实质,教师振兴行动计划才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才能提高,创新型社会、中华复兴之梦才可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云峰.教师队伍优质化不可忽略非师范生来源[J].上海教育,2018(12):54.
[2]吴秀娟.绘就教师发展的新蓝图——解读《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J].湖南教育(C版),2018(04):10-11.
[3].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十大行动建强做优教师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8(07):7.
[4]师闻.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N].中国教师报,2018-04-04(0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