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殷红玲 王娣 郭龙龙
摘 要:新时期下,意识形态问题突出,宗教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阶段是青年的自我形成和信仰逐渐稳定的重要时期,在大学生的个性中,信仰决定着大学生心理活动的方向和效能。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如何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本质,并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科学宗教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学视域 大学生 宗教观 培育途径
宗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变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生活当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文化,拥有着众多的信徒,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宗教变得更加复杂多样,无论是传播的途径,还是其存在的形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很容易被利用进行不法活动。因此,如今的宗教是正能量和负能量并存的,并在世界冲突和纷争当中成为了一种引发力量。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宗教知识,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宗教和我国宗教的发展方向,可以更好地抵御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维护祖国的统一。
一、大学生理性宗教观培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迅猛的发展,宗教势力逐渐向在校大学生渗透,通过调查发现,有9.5%的大学生信仰宗教。对于宗教信仰者而言,理性的宗教观表现为对宗教的选择和信仰应该是自身理性选择的结果,其要求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现状、价值、文化、理念等有很清晰的认同和了解。在信仰宗教的同时也能够对其他宗教或非宗教信仰者,保持尊重的态度。总之,如果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宗教观一定是有缺失的。
从大学生本身来看,具备理性的宗教观能减少对宗教的盲信盲从。从各地高校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宗教信仰者在学生总数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呈上升趨势。大学生对宗教的心理和态度,往往呈现出微妙、复杂的态势。很多信仰者并不是基于对某种宗教的全面认识,相反,他们的宗教认知处于模糊状态,很难出于理性思考而信仰,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即使是非宗教信仰者,也有一些人很容易陷入对宗教的片面认识当中,对宗教全盘否定,把宗教等同于迷信,不能正确看待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理性的宗教观,很难使大学生信教者与非信教者之间达到相互宽容与理解,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盲目跟从。
二、当前高校宗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引导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已经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宗教的认识存在偏差
宗教并非是新鲜事物,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宗教信仰传统。有些教育工作者,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宗教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信仰宗教。其实宗教的教育不只引导学生信仰宗教,而更多的让学生了解宗教的文化和艺术,帮助学生拓宽思维也避免直接拒绝对学生造成困惑或不解,让学生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在大环境背景下,有些学生也是谈宗教色变,在我们调研中发现,有35.6%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它的思想太飘渺,难以说清;有28.2%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而有11.3%的大学生则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感觉宗教的思想和我们接触的无神论思想有冲突,导致宗教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
2.对宗教教育的支持系统不足
高校在宗教教育方面还不完善,教育方式简单机械,教师能力水平不足,知识教授不够亲和,脱离了大学生实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特别是大学生脱离家庭束缚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得不到宣泄时,就会寻求宗教的慰藉,变成一个潜在的信徒[1]。这一结果从我们调查中也能得以验证,在问到信仰宗教原因时,有11.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可以带来心灵上的平静和慰藉。因此,高校要借助校内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宗教教育支持系统的建立。
三、大学生理性宗教观的培育途径
大学阶段是青年的自我形成和信仰逐渐稳定的重要时期,在大学生的个性中,信仰决定着大学生心理活动的方向和效能。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科学宗教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2]。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第一课堂,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渠道。面对着新的形势、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高校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中适当设置宗教相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历史及现状有所了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以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信仰和正确的理性宗教观。
2.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信仰氛围。要丰富学生的文体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加强学校的心理疏导力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素质拓展训练及个体辅导等,让学生在困惑或者惶恐时,从心灵中得到安慰和平静。通过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信仰宗教意义时,有30.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境和减轻压力,有17%的学生认为宗教是大学生逃避问题的“麻醉剂”,也就是说信仰宗教纯粹是在寻找一种满足和弥补心里空缺的方式。因此,正确的引导和疏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自我问题,查找原因,提升能力。
3.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90后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新潮,思维跳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强,标榜独立自信,并以自我为中心,愿意追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喜欢独树一帜的做事,他们在对宗教的认同上,往往冲动感性大于理性。这就要求他们要认识宗教,了解宗教的本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学会分析和理解,做到对待宗教不盲从;其次是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会用知识武装头脑,用实践锻炼能力,用信念支撑意志,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的信仰状况变得非常复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面对而不是逃避,要打破宗教的神秘性,让学生从高校提供的宗教教育支持系统中了解深入。当然,由于高等院校有多种类型,对大学生进行理性宗教观的培育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宗教教育。
参考文献
[1]邵帝霖.大学生树立科学宗教观途径研究.考试周刊.2017年第54期.
[2]谢春妮.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