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角

时间:2024-06-01

周萍

摘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角,教师要创造轻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交流互动,培养思维独创性;注重读写结合,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鼓励大胆质疑,促进主动探索。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養独创性读写结合促进主动探索

一、创造轻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愿学、乐学、会学,从而产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启发学生。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的时候,有学生质疑:“小壁虎的尾巴断了能再长出来,老鼠的尾巴断了还能长吗?”老师见同学们笑了,马上说:“你提出问题很好,这正是老师想知道的答案。”大家停止了笑,老师接着说:“是呀,小壁虎的尾巴为什么断了能再长出来?老鼠的尾巴有这项功能吗?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查一查有关书籍。”第二天,老师有意先让那位同学发言,他不但说出了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功能,还知道人的指甲、头发也有这种功能,老鼠的尾巴因为没有再生功能是长不出来的。这一举措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孩子在实践中逐步养成了勇于实践,独立思考,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1]

二、引导交流互动,培养思维独创性

学生具有学习语文的独创性,才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带着自己的独特思考和独立见解走入文本,成为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孩子敢于对课文的题目、文章的遣词造句、课后的习题、结构的安排、词语的解释等提出异议,要将这些作为思维独创性成果予以肯定,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经常问一问:“谁有新的发现?”“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欲在执著的追求中受到激发,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集思广益,培养学生提炼新思想的胆识。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麻雀》第四自然段时,老麻雀明知不是猎狗的对手却:“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蓬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是个供学生思维的空间,可启发创造想象:“谁能结合当时的情景想象老麻雀飞下来以前是怎样想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老麻雀想到:这只可恶的猎狗,平时你总是仗势欺人,今天我不能再看你逞凶。”有的说:“老麻雀想到自己的同类如此弱小,将葬身到猎狗之腹,太可怜了,我一定要挺身而出。于是尖叫起来:‘走开,如果你欺负它,我就跟你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老麻雀伟大的爱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被传播、颂扬。

三、注重读写结合,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语言文字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成为学习语文的主角。

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续写想象作文,如《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就这一句话,教师设疑:父亲一共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呢?你们想象一下当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1小时,36小时的时候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状态?心里又分别都想了些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有了这些练习,学生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新奇大胆的设想,发散思维得到充分训练,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逐步提升,促进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发展。

四、鼓励大胆质疑,促进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的作用。

在新课开始前引导学生结合预习质疑,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疑问,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这样孩子便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在教学课文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质疑,如《钓鱼的启示》,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互相交流,教师适时深入浅出地点拨,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境,就很好地理解了这句话。

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才能把学生真正引领到了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角。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