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初探

时间:2024-06-01

杨朵朵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而且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利用课本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能有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审美情趣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几载,深知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成长的重要性。一个个懵懂未开的小毛孩通过六年的语文知识学习,变成了能识文断字、出口成章、富有思想的翩翩少年,这就是语文审美作用的充分体现。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课文中富有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知识的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是语言的分析,课堂形式的设计等,审美都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方面面,真可谓无处不在。而语文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最广阔的途径。我们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阅读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审美情趣。结合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常用方式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古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明自古以来,教育者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老师要善用形象感染学生。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老师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提示反复诵读文,感受古文的明快节奏初步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以了解俞伯牙、钟子期二人千古知音故事;再在此基础上美读文中集中体现二人知音情深的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并配上相应的画面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他们二人在江边“一鼓一听”的和谐、优美的画面,也在文字之中领悟他们的知音之意。此时笔锋一转,“子期死”指导学生读出伯牙的伤心绝望,于是“破琴绝弦”弃绝爱好,悼念知音,他们浓烈深厚的友情,学生们就可感可触了,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吟诵《月光曲》是一种美的享受。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海上生明月的情景,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用明快昂扬的语调读出海面起风,波涛汹涌的画面,感受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关心同情穷苦人民的善良品质。

二、给学生创设情境去享受意境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教学媒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于知识传授和学生情感的陶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等,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

首先可以通过教学语言创设审美情境。有了语言的渲染,学生会很快进入审美心境,进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洁、亲切感人。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当学生读到伯父与爸爸救助车夫一段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结合图片用低缓而深沉的语调进行描述:“北风呼呼的刮过街头,一些衣着华丽的人们出入于灯红酒綠的场所,他们招招手就有一辆辆人力车停靠在他们的身边,而拉车的人却穿着单薄头顶着破旧的帽子,有些脚上都没有鞋穿,在冰硬凄冷的路面上留下他们一串串脚印……”经过这样的描述,学生个个瞪大了眼睛,理解了那个社会时期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与悲惨遭遇了。这里,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了极大的情感共鸣。

其次可以借助媒体再现情境。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再现课文描绘的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如:教学《林海》一课,可利用多媒体呈现兴安岭的美丽景色,那一碧千里、层叠起伏的林的海洋……无不激起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欲望。

再次还可以通过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事、情。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一般有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等形式。例如:笔者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两个小儿和孔子,两个小儿看见太阳升起,一儿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儿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于是便据理力争,互不相让。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辩”的意味。接下来连孔子都“不能决”,受到两个小孩的取笑,这样的角色扮演使课堂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

当然,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周施清.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研究[J].《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9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