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成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时间:2024-06-01

谢锦

摘 要:生成性教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语文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成教学上的共赢。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教学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而没有生成的不精彩的”。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预设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都是课堂的基本属性。在教学实际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张度及情感变化,以灵活的教育方法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略,指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韵味。下面就来谈谈我是如何把生成性教学运用在语文课堂上:

一、熟悉教材,预设学情,实现生成的有效性

任何一位老师在上课时,都应做好充分的备课,这里的备课不仅是指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才能更好在应对课堂上突发的情况。例如在教授《父母与孩子的爱》一课,有学生提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感受到的母爱与父爱与课文弗罗姆所说的“母爱是无条件的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爱”不同,生活中母爱并不是无条件的,母亲虽然对自己无微不至,但是也会提出很高的要求,母亲也会都给自己做人的道理,教会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弗罗姆认为这应是父爱的体现)。当课堂上学生有非预设的问题生成时,老师就必须对教材十分熟悉才能引导学生继续梳理课文,进而总结“我们在父亲身上看到母亲的影子,母爱中也有着父爱的特征,是因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发展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

老师在重视教学设计,备教材的同时,更应该了解学情,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學。”如在教授《祝福》一课时,如果不事先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辛亥革命”给中国农村留下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不能理解紧紧勒在祥林嫂项上的“神权”“父权”“族权”这三根索命绳,就不会有问题生成,学生在被动接受中,就别指望学生能理解祥林嫂的遭遇,进而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也是无效的。

二、开放式教学过程,在民主、平等中达成生成性教学的有效

生成性教学更关注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实际上是对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关注。

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学中各因素积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素质的生成过程。生成性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不能提前完全预设的,教学的意外事件带来了教学的附加价值,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的,学生就会获得生动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预设的只能是一个大概思路,而对教学中具体的行为表现不能预设,也不应该预设,否则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就会被扼杀殆尽。同时生成性教学过程应恰当运用开放式、互动性教学方法,如合作法、质疑法、体验法、讨论法等,多途径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展示的场合,满足学生体现自我价值的要求,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式。

例如《说“木叶”》一课,由于文中作者选用的诗名较难,较多,不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改用学生熟悉的诗句来导入,能更好的起来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配以树与木相关的视频,这样就可以很快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树”与“木”的差别,为下面的生成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合作讨论“树”与“木”的差别。在学生了解了“树”与“木”的差别后,明白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进一步提问,让学生思考“木叶”“落叶”“落木”之间差别。这样之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作者林康的艺术概括中,知道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学生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让学生从松、竹、月、“昏鸦”“乌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中,任选一组,搜集几首诗,谈谈这组意象的艺术特征有什么异同,然后写成一篇研究性小文章。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三、生成在总结、反思中升华

老师还应做好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存在的不足,为开启下次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许多问题,有关于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善良的女子,为什么她的婆婆坚持要把她赶走;有关于焦仲卿为什么自杀着要徘徊;有关于刘兰芝自杀是否受封建礼教“一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等,这些问题因时间等种种原因不能在课堂及时解决,课后老师就应对本课课前学情预设,教学过程中教学引导等进行反思,是哪个教学环节产生出的问题,下次课要如何引导。

总之,生成性教学是需要规则但又要敢于放弃规则,需要遵循规律但又不应被规律牵着鼻子走,需要关注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教学。它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成教学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朱建华.生成性教学的案例分析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李伟.浅谈如何有效把握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D].科教导刊,2015.

[3]张敏,陆少明.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