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4-06-01

曹静洋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提升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成为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挖掘其深层次原因,进而探讨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路径,构建一种“教学知识的学习—教学技能的发展—教学智慧的生成”三个层次的金字塔能力结构模式,提高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努力使师范生能够具备高超的教学智慧。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 实施有效性 现状 问题 原因 实施路径

一、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整体状况

1.课程结构方面

在我国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比例在25%-40%左右,学科专业课程占总学分的45%-55%左右,教师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15%-20%左右,而在20世纪末,国内权威专家曾通过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结构的研究,得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中,公共基础课程占21%,学科专業课程占总课时的72%,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7%左右。[1]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较,我国教师教育专业适当调低了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了通识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2.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方面

我国高校都在努力丰富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特别是拓展了选修课程,涉及到了儿童发展与学习、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学习领域。同时,不同类型的教师教育课程逐渐模块化,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课程模块,将教师教育课程整体划分为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此外,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得到重视与加强,延长了学生的实习时间。

3.课程实施方法方面。

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是在学校和课堂上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理论操作而轻实践操作,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这使得课程实施单一化、僵硬化,课程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二、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问题表征

1.课程结构失衡加剧“师范性”与“学术性”矛盾。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实习)一般在20%-40%左右。与之相比,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仍存在课时不足、地位不高、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欠重视、专业信念与责任关注不够等课程结构性问题,没有充分体现出“师范性”的特征。有些高校曾尝试把学科知识和教育类知识相加,但往往难以有效沟通与融合其“学术性”与“师范性”。

2.课程内容抽象影响师范生专业化成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虽打破了“老三门”格局,增设了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更加专业化。但是却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程结构庞杂臃肿的问题,加上教学方式并未改变,不仅使师范生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多了,而且课程抽象晦涩、脱离实际的问题仍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所要求的关注儿童发展与学习、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师范生必需的学习领域也很少涉及到。

3.理论与实践分割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割裂。一是教育理论知识抽象,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二是教育实践时间短暂,而且大多一次性集中进行,实习过程缺乏跟踪指导,要么沦为技能训练,要么流于形式,与理论学习脱节。虽然我国高校早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往往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改革独立进行,或是只强调理论课程改革,抑或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如延长实习时间等。另外,高校普遍缺乏实习基地、中小学也大多对实习生持抗拒态度,总之整体上割裂状态并未改变。

三、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路径

1.教学智慧的孕育阶段:厚积知识。

首先,在课程结构上,科学设置教师教育类专业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适当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比例,设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其次,在课程内容上,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专业性、时代性,合理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增强课程间的衔接性与关联性。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法,增强师范生兴趣,培养师范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教学智慧的初现阶段:强化技能。

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教学评价和媒体应用技能等方面,技能的养成不是光“纸上谈兵”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在实践中取得真知。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教学技能的训练是教学智慧生成的必然结果。

首先,完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机制,既要确保微格训练时间,又要确保教师的实时监控与指导,保证师范生的训练效果。其次,改善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育见习,为师范生提供观摩名师教学的机会;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与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并选派高校和中小学的优秀师资进行跟踪指导,形成“双导师制”,保证师范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效果。

3.教学智慧的生成阶段: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旨在师范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转化为他们的教学智慧和人格力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的角色正由“知识型教师”转为“智慧型教师”,教学智慧对于师范生成长为“智慧型教师”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促使师范生“转识成智”生成教学智慧,才能有利于“智慧型教师”的养成。

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提高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同时也需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进行实时评价指导,引导师范生在反思中成长。其次,建立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要做好职前和职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培养方案的衔接,保证培养培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敏.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及发展之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6.

[2]薛赛男.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 [J].世界教育信息,2006,(10).

[3]靳希斌.教师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1.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