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变通思维解决科学教学难题

时间:2024-06-01

李宪军

(吉林省柳河县胜利小学 吉林柳河 135300)

摘 要:教学中遇到难题。可以变通一下思考角度,变通一下思考方法,许多难题也许可以迎刃而解

关键词:难题 变通思维 教法 学法 用量 用品 顺序

在科学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教学用具准备不了,教材不适用当地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不适用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换个思维,用变通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因此而受益匪浅。现把以往的一些做法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1.教法上的变通,在学习教科版五年下学期《地球在公转吗》一课,星的视差问题,要求到外边去上课不方便,我把教室中间两排桌倚合并到一起摆到中央,上面放一红色气球当太阳,被合并桌椅的学生站成一排逆时针围绕桌子转(模仿围绕太阳转),边转边在不同方位观察黑板这边的两颗星的视差。然后,坐两边的同学与这组学生兑换。这么一做就不用到外边去,在教室就可以解决問题了。

这一课还有一个困难,那就是“T2星尺”这个教具不大容易做。换个思维角度,我把它画在黑板上就容易多了。

2.学法上的变通。我在教学六年下册《太阳系》一课没有按教材顺序讲,而是先让学生看“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中的图表,让学生根据图表中的离太阳的距离数据,来确定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八大行星的空间感觉。学生再根据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来确定八大行星的各自大小。不动脑思考是做不到的。然后,再搞一个智力游戏,根据自转周期来判断人在哪个星球上会长寿,这就增加了判断的趣味性。这一变通学法虽然有点难度,学生得动脑思考,但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学会了知识,又提高了智力。

3.用量的变通,本着节约的原则,只要能达到目标,用量能少用就少用。如盐溶解于水的饱和问题的实验,可取少于教材上要求50毫升水,用1/2的量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以节省盐的用量,又可节省搅拌时间,容易看到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如果按教材的定量,需要搅拌很长时间才能达到饱和,你还得取更多的盐往水里加,不停地搅拌。恐怕耗费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学生也会失去观察和操作的耐心和兴趣。同理,《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的马铃薯也应选择小一些的。

在学习《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时,教材选用纸梁做实验顺序是:—┕┙M口O,做完这个实验要用掉三四张纸。我改变一下实验顺序为:—O口┖┚M,这样一张纸就可以做下来了。一个小组就可节省两三张纸,一个班级按十个实验小组算就可节约二十到三十张纸,一个年级组呢?一个县呢?全国又可节省多少呢?

4.教学用品的变通。我在教学《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课,做极昼和极夜现象实验时,要在强光或暗室进行,乡村学校要求有强光或暗室不现实。我用镜子反射光照在地球仪上来解决没有强光或暗室问题。教材上用手电照在地球仪上,光很淡,达不到白天和黑夜明显的对比效果。镜子反射阳光,光线很亮,我何不一试?于是,我拿了一面大一些的镜子,打开教室门,用镜子反射太阳光,照在地球仪上,效果出来了。昼夜对比效果明显了,学生也兴奋起来了。就这样,我顺利完成了这节课的实验教学。类似的日食和月食、昼夜交替现象等都可以用这一方法来解决光源问题。

5.实验顺序的变通。在教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原来的实验顺序是先观察,后沉积。漫长的等待沉积结果,一节课也完不成实验。我采用分解和插入的方法改变了实验顺序,先做土壤沉积实验,当发现水杯中有漂浮物飘起,有气泡上来,搅拌水杯中的物体,然后搁置一边。接着再让学生分别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土壤中有什么。最后再观察土壤沉积情况。这样一做,既解决了一节课看不到沉积结果的问题又解决了漫长等待实验结果问题,避免了学生失去耐心,转移兴趣。

6.改变一下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效果会更好。六年上册《轮轴的秘密》一课教学内容的顺序是先给出轮轴的定义,但学生对轮轴的认识并不充分。教材最后又给出各种轮轴的样式来让学生充分认识轮轴。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欠合理。我把教材的最后各种轮轴部分提前到讲完轮轴定义之后来讲,这样学生对轮轴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再学习轮轴的作用等,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还有六年下册《污水和污水处理》一课的内容安排也显得有些混乱,如先给出污水的三张图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石油污染),然后就做去污实验,紧接着又是污染源的讨论。我在讲课时,把污染源的讨论提前到污水的三张图片之后来讲,然后再做污水的去污实验,这样才显得顺理成章。

7.整体变通为散聚的思维。在教学五年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时,在制作“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的实验用具时遇到了困难。教材要求选择轻重相同,立方体的体积不同物体来做沉浮实验。怎么找这样物体呀?这一下可犯难了。改变一下思维,我选用立方体木块(或泡沫块)和橡皮泥(他们一个在水中上浮,一个下沉)把它们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测重量,利用橡皮泥可加可减的特点,使橡皮泥的重量与木块重量相等。然后再用橡皮泥易变形的特点把橡皮泥做成立方体。这样就可以把等重的木块和橡皮泥放入水中做观察实验了。

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不拘泥立方体,选择几种物质如沙子、大豆、白菜籽等(选出在水中能上浮的和下沉的)用天平测出等重,再用量筒测出体积,用塑料或气球皮包上封闭好。放到水里观察。学生根据块头大小也能说出体积大的上浮,体积小的下沉。

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当你在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并且为此而烦恼苦闷时,只要我们变通一下思维,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相信给与你的一定是又一个柳暗花明。

简历:小学教师,长期从事基层一线教学工作。执教科学多年,在多本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