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21)
摘 要:多媒体设备的广泛运用改变了我们的日常教学手段,现代影视资源进入教学更为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效果提供了可能。本文认为背景资料型作品经过挑选剪辑后可配合客观知识点直接引入课堂,名著改编类作品可通过设置讨论专题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育资源类作品则更适合通过对教师的讲授方式产生影响而进入教学。
关键词:影视 文学史 教学 互动
文学史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文化课,其课程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课时量巨大、课程内容极其丰富,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受到近年来高校课程改革的影响,文学史课程的学时一再减少,这就对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媒体设备的广泛运用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各种现代影视资源得以进入课堂,为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效果提供了更多可能。现代影视作品引入文学史课堂教学,具有几个明显优势:首先是丰富课堂形式,增加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其次是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细读和品鉴;再次,通过将改编类影视作品与经典原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探寻艺术转化的奥秘,从而深入认识文学的本质规律。但影视教学也并非万能,它具有自身的适用范围。真正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期效果,教师的教学设计仍是最关键环节。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对各式各样的影视资料进行精心挑选和剪辑。现代社会的资讯繁荣为我们课堂教学提供了最广泛的视听资料,但作品的良莠不齐也使教师面临选择的困境。除此之外,作品引入的时机和方式、问题的设定与引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等,也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就不同类型影视作品在文学史课堂中的引入方式及主要功能做一简单论述。[1]
一、背景资料型作品的引入
背景资料型作品是指能够为重要文学现象提供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影视资料,以纪录片居多。这类作品引入课堂教学能够增加课堂信息量,同时因为影视资料的声画效果更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文化氛围。文学史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总会讲述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或是对重要作家的生平经历进行相应介绍。这也是“知人论世”批评方法在文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不过,传统的教师一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有时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此时若能引入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片段,则可能在视-听感官上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激发其学习兴趣。纪录片在表现历史内容时常常運用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的拍摄,具有一定文献价值,严肃和真实的个性使其适于课堂教学的语境。另外,影视拍摄过程中由于加入声、画效果,很容易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这对于引导学生走入文学作品的审美世界是能产生一定促进作用的。[2]
以笔者《中国文学史Ⅳ》《金瓶梅》课堂教学为例,在简单介绍学界对《金瓶梅》作者的几种猜测的基础上,笔者重点介绍了清代流行的“王世贞说”,并在此插入放映了曾由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纪录片《王世贞》相关片段。笔者剪辑了片中王世贞与严嵩父子恩仇的始末,力图加深学生对“苦孝说”的认识。这段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加之影片从小说的语言、民俗甚至日常用品等角度分析了王世贞可能是《金瓶梅》作者的种种理由,在观赏过程中学生既能愉快获取知识信息,同时还能感受到细致的逻辑推理,对于提高他们发现并论证学术问题的能力存在显而易见的好处。又笔者在《红楼梦》教学中曾部分引入纪录片《清宫秘档》中有关曹雪芹家世的内容,学生也表现出极高兴致,课后尚不忘思考讨论。古代文学史课程所涉及内容多为名人名作,而这些也正是影视纪录片常常关注的对象,因此相关资料往往比较丰富,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3~4]
二、经典改编类作品的引入
古代小说、戏曲等为现代影视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优秀题材,而影视作品的特殊传播方式也为古代经典的现代接受提供了难得契机。不过,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大多为长篇巨幅,完整观看需耗费较多时间,不宜以背景资料形式直接引入文学史教学,但若能以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入则会取得更好效果。学生只有首先充分细读文本、了解原作,形成对原著的初步理解,才能结合改编类影视剧更深入地把握文字叙事与镜头叙事之间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对文学现象及文学本质规律形成深刻认识。如果仅仅将改编类影视作品的观看作为学生了解原著的途径,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给学生造成先入为主的错觉。当然,专题讨论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也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即保证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观影
活动。
笔者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Ⅳ》的《三国演义》教学中进行过影视文学改编专题的讨论实践。在充分讲授《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基础上,教师布置学生课后观看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2010年版《三国》电视剧,以及电影《赤壁》、《关云长》、《铜雀台》等,要求学生将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对比,分析改编产生的背景和目的。允许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根据需要放映经过剪辑的影视片段,但要求每个片段不得超过5分钟。学生的参与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其思考的深度往往超出教学者预期。在本次讨论中,参与发言的同学大都针对原著和改编影视作品进行了细致比较,虽然缺乏理论深度,但已经开始有意思考影视对原著进行改编的规律。同时每位同学都制作了大量精致美观的幻灯片,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疑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讨论虽能带来头脑风暴和思想火花,但学生的认识能力毕竟有限,此时还需要教学者结合具体的讨论情况对论题进行适度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笔者在此就通过引入西方的互文性理论,[5]对学生所列举的一些改编现象进行了解释,以加深学生对改编问题的认识。讨论结束之后,笔者还布置了相关课外作业:按此论题写作一篇3000字以上的学年论文;或者在《聊斋志异》中选择一篇作品进行剧本改编创作,并将此次作业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本次讨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引导学生细读古代文学的经典文本,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当然,类似这种专题讨论需要精心准备,实施起来也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实践过于频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需要合理安排,以一学期三次左右为宜。
三、教育资源类作品的引入
名家访谈、讲座类节目录像(如百家讲坛)多以其知识性与通俗性结合的特点深得观众喜爱,这类节目在性质和目的上与课堂教学存在显著差别,但其优势也并非完全不能为教学所用,主要在于教学者要做好充分的设计,并把握时机。百家讲坛类节目受到追捧存在一些特殊原因:节目的讲授内容往往经过精心挑选,趣味性是节目内容能够吸引观众的重要法宝,而名家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对观众而言已经产生吸睛效应,其讲述方式又都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这类节目虽以传播文化为主要目的,但既不需要观众对讲课主题拥有多么丰富的背景知识,也不需要观众对某个问题形成多少深刻的见解,观众在接受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压力,能够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以“听故事”形式完成认知。课堂教学可以吸收其深入浅出的讲授方式,但对讲授内容却需要更加谨慎安排,而当授课知识点与节目内容一致的情况之下,则可以适当引入教学,通过名家效应对学生产生影响,增加其学习热情。
笔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Ⅳ》的戏曲教学部分就曾引入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与著名主持人马东所做文化访谈节目《于丹·游园惊梦》中关于昆曲的部分内容。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的成功使其拥有了不少大学生粉丝,名人访谈从形式上就能激发学生的接受兴趣。而在节目中她对昆曲之美的概括极具学术价值,影视作品声、画合一的特定优势又提高了知识资料的形象性,比如在介绍《牡丹亭》、《桃花扇》等经典曲目时节目就会配合精美的舞台表演片段,这样学生就可以及时直观地体验昆曲造型和声腔,这无疑要比传统一人讲授的方式更为有效。
科教类节目的普及使得全民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现象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文学史教学中,教师拥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风格,而名家讲座经常采取的专题形式并不能与我们的教学活动完全同步或兼容,它只有在与授课内容非常吻合的情况之下才能被直接引入,更多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节目受到启发而形成或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笔者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Ⅲ》宋词部分的过程中,就先后对康震讲苏轼、赵晓岚讲辛弃疾等百家讲坛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在吸收名师们按照人物生平线索讲解人物作品风格变化的方式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文学史课程的设置,设计出一套有较强针对性的授課方案,取得了预期效果。
结语
一般来说,适当引入相关影视资料对文学史课程中的作家、作品讲解可起到辅助作用,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影视资料引入教学需要教师事先对视频资料进行剪辑处理,在放映的时机、时长方面也需要有宏观考虑。而除了重点作家、作品的介绍分析之外,文学史教学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为梳理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使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则仍需依赖教师的理论讲述。影视资料只有在合适的时机进入文学史教学,才能使教学活动取得相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禹雅慧《新媒体时代下影视教学的现状和目标选项》,《新闻传播》2014(5)。
[2]梁彬《基于现代高校影视教学的分析》,《文学教育》2014(8)。
[3]庄伟涛《影视教学策略分析》,《电影评介》2013(10)。
[4]王琳、丁瑜《名著影视教学在外国文学课堂中的运用》,《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0)。
作者简介
王凌(1980- ),女,湖南常德人。南开大学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现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小说研究,在《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小说评论》、《兰州学刊》、《内蒙古社会科学》、《浙江学刊》、《南京师大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西安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