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人教版遇到人民版

时间:2024-06-01

摘 要:2016年3月,我应邀为惠水县民族中学的师生上一堂高一历史示范课(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在教学设计中尝试将人教版与人民版教材进行整合,这是一个自己转变传统思路、尝试创新设计的宝贵机会。本文试图从教学环节的总体调整、两版教材对比分析及具体整合设计说明、课后反思等几个角度进行阐释,以期与广大同人专家交流。

关键词:人教版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教学设计

2016年3月,我应惠水县教育局邀请,参加惠水县民族中学第六届教学年会并承担一节高一历史示范课。就在临上课的前两天,一个突发的“意外”迫使我改变了原来的设计,却也让我获得了一个转变传统思路、尝试创新设计的宝贵机会。这个“意外”就是我被告知惠水县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而我是按贵阳市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来备的课。经过对两个版本的对比权衡,我萌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与其更换版本重新备课,不如创新设计两版整合。我的总体设计框架是根据课标要求来构建的(课标针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部分涉及本课的要求还有: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教学环节的总体调整、两版教材对比分析及具体整合设计说明、课后反思等几个角度进行阐释。

一、教学环节的总体调整

二、两版教材对比分析及具体整合设计说明

(一)问题导入

为了从一开始就激发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我首先就“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这一问题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将学生总结的要点如“政策、政局、交通、货币、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等以板书的形式罗列出来,作为后面教学环节中对照分析的备用依据。

(二)新课教学

1.重农抑商下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人教版课文的第一个子目为: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人民版为: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从内容上看,人教版注重梳理整个古代商业发展的脉络,并强调“重农抑商”这一政策大环境的影响;人民版则更多地突出商人在推动商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对比,我认为人教版的子目设计更有利于凸显课标要求,所以我综合调整为:重农抑商下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综合了两个版本的共同点,分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五个典型阶段,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概括各阶段商业发展的表现、并对照板书要点分析发展的原因。整个商业发展的历程学生梳理起来其实并不困难,但容易形成呆板的流水账,不易突出重点。基于这一预判,我创设了以下历史情境:

总之,通过以上轻松活泼的历史情境体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相关问题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究,不仅能基本把握古代商业发展的脉络,还能对“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发展繁荣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2.“市”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是两个版本差异最小的部分,也是教学重点所在。我设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三组史料进行研读对比。

通过研读史料,学生归纳出宋代以前与宋代的“市”在经营空间、时间和官府管理控制等三个方面的变迁,从而加深对古代商业发展特点及宋代商业空前繁荣的理解,有助于培养“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与态度。

3.城市的发展变化

关于这个问题,两个版本将其分别安置于不同的子目之中:人教版为“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人民版单列子目“商业都会的崛起”。从叙述上看,两个版本有同有异。比如,都是围绕“城市与商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叙述,但叙述的角度与重心却有所不同。人教版强调“古代城市伴随商业的发展而发生了功能、分布上的变化”,人民版则强调“都会的崛起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和见证”。由于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对“市”与“城市”(或“都市”)关系认识上的困惑,我在设计上对教学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首先,由教师结合“市”在空间上的发展演变,讲述“市(集市)——市镇——大城市”三级市场体系的形成,帮助学生理解:规模较大的市镇与大城市都属于“商业都会”的范畴。这样,学生就能将调整后的子目标题与课文中的子目标题衔接起来,教师也实现了前后子目之间的自然过渡。

其次,我利用五幅地图(下图),让学生读图、思考,以合作讨论的方式总结古代城市发展变化的趋势。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认识大运河的开凿、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三)探究留白及課后研究性学习建议

人教版将对外贸易问题单列为一个子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并强调其中朝贡贸易的重要地位;人民版则将对外贸易的表现散置于第一个子目“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之中,并未涉及朝贡贸易这一概念。对此,我按照人民版教材的安排,在第一个子目的教学中已解决该问题。基于对课堂教学容量与时间安排的综合考虑,以及对自己学生的兴趣关注点的了解,我特别设计了“探究留白及课后研究性学习建议”这一环节。

首先,给学生留下了关于“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次,向学生推荐《红顶商人》(高阳著)等课外书籍、山西平遥古城等旅游目的地,并发放课后阅读资料——《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中“宋代的黄金时代”“明朝的民族优越感与回缩”等节选内容,让学生有机会触摸经典。最后,我将《中国钱币史话》(汪圣铎著)一书作为礼物赠送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感悟历史、收获智慧。

三、课后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和听课师生反馈的意见来看,本课的设计基本上实现了课标的要求。但仍有一些问题是我特别期望能与广大同行专家切磋交流的。例如,当我习惯了人教版的教材,在进行多版整合时可能会不自觉地“以人教版为主导、以其他版为参考”来设计(事实上本课的设计明显带有这一痕迹),这样在教学中是否会让使用其他版本的学生感到自己手上的课本有很多内容被忽略了?抑或这种整合式的教学设计更适合给文科班的学生上复习课的时候采用?

另外,如同我到某些外地学校上研讨课、示范课时一样,总会遇到部分教师质疑类似的设计会使教学带有过多的“表演”色彩。因此也引起我的反思:如何将整合设计的方式贯彻到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去?如何在不放弃整合设计的前提下拉近示范课与常态课的距离、以避免“示范”的价值打折扣?尽管还有诸多困惑和困难,但坚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创新,是我和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蒙兰(1975-),女,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贵州省省级骨干教师,贵州省高中历史邓华名师工作室成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