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探析

时间:2024-06-01

邱苏林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指出教师的态度信念等内部因素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技术获取的便利、时间保障、有效培训等外部因素是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进而探讨了强化信息化教学态度信念的人文环境的营造,以及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技术环境的创设。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 影响因素 人文环境 技术环境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对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即教育的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实质环节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經验显示:教育信息化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各国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高度重视。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相关调研发现,我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如何创设积极的信息化环境促进教师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支点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既有影响其发展的教师个体内部因素,也有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和学校的外部因素。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起决定作用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是一样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来自教师本身,是基于教师情愿的,只有教师本人愿意,并对教学能力发展有信心,其能力才有可能发展。否则,外部环境因素是不会直接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的。有研究表明,教师若认为信息化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即教师感知到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才能生发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信念。此外,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观判断也是信息化教学信念的决定因素之一。技术支持获取的便利、培训时间经费的保障等外部因素利于教师感知到信息化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认为通过自主学习、他人的帮助能胜任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从而强化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信念。因而,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决定因素。

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外部因素包括激励机制、时间保障、培训的有效性,技术支持便利等,有了外部障碍,技术整合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重视不够,缺少激励机制,没有形成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教学氛围,培训效果不佳,技术支持不到位,没有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良好的技术环境,在这样的软硬件环境下,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动力不足,不利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因而,有组织支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硬件”保障,由自我发展信念支撑的积极心理环境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软体”保障,这两个保障相结合构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支点。

二、营造信息化氛围,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信念

1.感知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明晰信息化教学的态度

教师的自我发展信念是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是促进教学能力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领域后,教育环境、信息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方式渠道已明显多元化,教师不再是教育信息的唯一来源,传统的教师教学能力受到挑战。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需求,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2.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强化信息化教学信念

对于诸多社会行为,个体并非都具有自发的行动意向,个体能否产生相应的意识状态往往由其所处的行为环境决定。集体行为促使个体形成相关意向,环境影响对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在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中,学校是直接的促进因素,包括校长和相关信息化负责人的支持、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优秀同事(同行)的引领等方面。

校长和相关负责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信息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领导应将信息化教学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校长认可信息化教学能力,才会注重学校信息化教学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因此,许多国家在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时,在培训学科教师的同时,把校长和相关的负责人也纳入培训中。

学校可从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典型榜样、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研讨、信息化协助教学等方面入手,营造信息化教学人文环境。学校应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比赛,如讲课比赛、课件设计大赛、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评比等各种活动,引导、组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教师间进行信息化教学协作,包括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分工协作等,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环境,让教师置身于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中,感受到自己作为集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而促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人类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如此。优秀同事或同行会对教师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在优秀同事的信息化教学示范下,教师直观感受到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后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认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价值,感知到信息技术的有用性,进而产生积极的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在网络时代,这种教师榜样会从真实校园延伸到互联网世界,网上视频公开课的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对教师教学产生有益启发。

3.建立多元化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为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宽松的实践空间

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教师也需要不断进行尝试,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甚至失败,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学校领导应率先垂范,尽可能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时间、奖励等各种支持,坚定教师信息化教学信念。此外 ,建构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也很重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在学校层面,应把信息化教学情况作为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信息化教学的长效管理评价机制。

三、创设信息化环境,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教学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鼓励支持,信息化教学资源、指导和技术等便利条件的创设,是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促进条件。因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多渠道创设积极的信息化技术支持环境。

1.加强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网络环境下教师自主提升提供保障

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提升是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能力发展的主要形式。信息社会中,教师应善于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需要在一定的信息化环境中完成。因此,学校相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既要完善加大对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备力度,也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为教师实现网络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自主提升提供保障。各学校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开展示范课评选、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优秀成果,并将这些优质资源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共享,推动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便于教师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学习提升。

2.完善培训体系,增强培训效果,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促进方式。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教师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标准、培训效果不够理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偏低。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规范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形式多元化。可以采取校本培训、面对面培训、网络在线培训等多种形式。其中,校本培训优势明显,教师常常不可能长期有闲暇时间参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有效利用教师的闲暇时间,根据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情况, 开展有侧重的专题培训,还可进行教学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研讨等,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地,应发挥骨干教师作为校本培训力量,由其完成对本校教师的培训与指导。校本培训还需要培训教师深入受训教师的实际课堂进行指导。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出发点是从实践中学习。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训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训练与提高。仅靠培训是不够的,培训仅仅是让教师更快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不能够有效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融合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组织培训教师对受训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培训需求的灵活选择。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需要分级分类进行,不能搞一刀切。一所学校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历层次,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培训机构应该提供分级分类的课程供教师选择,如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融合的培训等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来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很好地满足不同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内容突出实践导向。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不断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应抓住实践这个主线进行,实施项目化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性,注重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以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为主线,把重点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训上,帮助教师提升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创设网络交流平台,构建教研共同体,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服务

帕尔默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需要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同事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信息化协作教学,有助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能有效分享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共享教学资源,形成信息化教学共同体,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开展信息化协作教学,包括信息化教学集体备课、集体教学研究等。学校应引导、组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发挥榜样教师的示范作用。既可以组织本校教师间的信息化协作教学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促进不同学校的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教学交流与对话。既可以是教师间的协作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与专家、同行的交流对话。充分的教学协作与交流,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经验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个人的发展走向基于共同体的发展, 从个人研修走向校本、校际协作是未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积极为教师创设网络交流平台, 通过平台形成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 不同学校相同学科的教师通过网络相识,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 依托學习共同体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是教育信息化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意识、态度、方法与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来完成,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营造积极的影响环境,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信念,另一方面,给教师创设便利的技术环境,从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各方面全力支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2(10):56.

[2]王文君等.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3.

[3]曾玉华.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08.

[4]刘喆.基于UTAUT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6(6):121.

[5]高芙蓉.信息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技术哲学含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5):37-41.

[6]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06.

[7]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