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文春芝
***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 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在語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然而我们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却大部分是急功近利只追求分数,为了分数,老师们根据考纲猜题押题,划定教学重点,可能要考的一遍遍讲,一遍遍背,与考试无关或估计不会考的绝不赘言。近几年来,除了指定的诗句、文言文,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对传统文化往往忽略不计,或者蜻蜓点水,传统文化的缺失已成大部分语文课堂和大部分学生的常态,在现代中学生的身上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学生文化素质低下、变得越来越浅薄、无知、功利。
“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与“人文缺失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引“传统文化”之活水,构智慧生命之课堂,引领学生遨游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传承中华文化传统,重整中国的“文化断层”,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更是明智的选择。我们发现只要用心精心设计好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会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完善我们的教学方式,也会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出口成章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语文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必将使语文课堂暮气沉沉,使学生兴味索然;而如果语文老师文采飞扬,必能使学生如沐春风,流连忘返。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力争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方法很多,引用是最适合语文教师也是最简便容易的方法。首先要广采博闻对联、名言、警句、成语、诗词等等,然后有意识地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可以用在过渡和串联教学环节中,如导入、课堂小结、或总结,还可以用来点评学生。可以说大量的引用古诗词可提升教师的魅力,也可培养。
二、诵读积累
生语感、积累语言素材;更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是诵读。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论语》、《三字经》、《幼学故事琼林》 、《千字文》 、《唐诗三百首》、《史记》、《左传》 、《古文观止》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每天给学生留一段背诵的诗文,利用课前五分钟展示背诵效果;学诗词或古文时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自读、自背,赛读,赛颂;学生站队集合时齐诵经典座右铭等,总之让经典诵读时刻伴随学生,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让浓浓的文化溢满校园,让学生在诵读中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进而唤醒学生的心智与灵魂、促进其生命成长。
三、品味经典
除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荐学生阅读名著,还让学生收集讲述相关的背景,故事、涉及的典故、文化常识等,像“凿壁借光”“推敲”等文化名人的故事,“二十四孝”的故事,《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苏东坡与苏小妹等文人的趣闻轶事等,学生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增加了文化底蕴,更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四、节日熏陶
运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赛诗会,搞个传统“中秋灯会”让学生自制花灯、书写灯谜、彼此互猜;春节让孩子们收集习俗、对联、自制对联赏析等等,将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融入节日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传承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五、趣味训练
语言学习的有效手段是训练,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和挑战的训练内容,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做做思维体操。例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文字探幽》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造字法。了解汉字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讲述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武则天取名“曌”字的故事》、《天心取米》等,让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了解祖先的生活,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魅力,领略了传统文化,拓展了字词。
收集多音字及故事,并让学生进行训练,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断句:“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语序:“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这些有趣的训练内容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学生在了解语言表达的灵活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对对联是更有意思更有挑战的,也需要语文老师有相当的知识功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笔者在初一时将《笠翁对韵》介绍给学生,讲了些相关的典故,讲了苏小妹用对联三难新郎的故事激发起学生们对对联的极大兴趣。然后从最简单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开始,每天和学生做两个对对联的小游戏。大多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有时也可用时事新闻、突发事件作话题等,逐渐地很多学生对对联成了习惯,上了瘾,一天不对就觉得缺少些什么,常常有学生互相用对联来比赛或调侃,还有写了上联来找老师挑战的。除此,还有成语接龙、猜谜语、填诗词等等丰富多彩的语文训练活动;在嬉笑怒骂中激扬文字,玩转语言,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玩中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与快乐,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成了他们最热爱最盼望的课,而语文老师当然也成了他们最喜爱加仰慕的老师。
六、照进生活
把书本学习同现实生活、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例如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同时让学生付诸“孝”行动,开展为父母 “三做”(送一件礼物,做一次家务,写一封感恩信)活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让学生了解中国“礼”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待人有礼,处事有节,接物有方。在世风日下的今天,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需要我们语文人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主阵地,当我们感觉力不从心,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时,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就有可能开辟一块新天地。但是贵在坚持,难在坚持,趣在坚持。愿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坚守住自己的语文课堂,扎根在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上,运用灵动的方式积极激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将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浸润学生的心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