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张学勇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概念教学历来受到重视。但是,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要受到学生年龄特征、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在概念教学中不分年级地过分强调“讲深讲透”、“一步到位”,过分地强调严谨性,会造成形式化和繁琐化,这是概念教学的弊端,不利于打好数学的基础。例如“乘法分配律”,学生如能照式子“(a+b)×c=ac+bc”读成“a加b括号乘以c,等于a乘以c加上b乘以c”就可以了,不必強调一定要叙述成“两个数a和b的和同一个数c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a和b分别同这个数c相乘,再把两个积ac和bc相加,结果不变”有鉴于此,一些数学专家和有识之士极力主张要淡化“概念”,并认为《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概念教学的要求,是数学教学思想上的一个突破。
其实,“淡化”概念,并不是不重视概念教学,而是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术语等,用具体的事例引入并加以归纳,便抽象为具体,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便于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发挥“通过概念,培养能力”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淡化”概念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地“强化”。
那么,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我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以抛砖引玉,恳请得到专家的指导。
一、探究形成,认识概念。
长期以来,教学中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研究,学生学到的是似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知识。随着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直观演示,来揭示概念,明白它的实际来源,在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发生的过程中,形成概念和认识概念。
如我在“体积”概念的教学中,就紧扣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有序思维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
1. 让学生观察黑板擦和粉笔盒,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
2. 拿出两个相同的量筒,盛有同样多的水,分别向量筒中放入石子,结果水位明显上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量筒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又从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
3.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为什么量筒里的水位会随着石子的不断增加而不断上升,直至水从量筒中溢出。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比较自然地说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这一数学概念。
二、通过辨析,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新概念建立之初,难免与一些旧概念产生混淆,如果一味地强调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地甚至企图通过背诵来区分、掌握概念,实在是不可取的。
如学生常把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说成它们的面积相等,这是因为把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混淆了;学到“比”的概念时,又常和打乒乓球的“比分”混淆了;又如,求“5比4多百分之几”、“4比5少百分之几”又和“两数相差多少”混淆等等。
我在教学中,就常常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进行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克服混淆现象。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还给予加强练习。如我在教“整除”和“除尽”时,设计了这样的辨析题让学生练习:
(1)3.6÷1.2=( ),3.6能被1.2( )。
(2)36÷12=( ),36能被12( )。
(3)( )÷12=10, ( )能被12( )。
(4)15÷( )=0.5,15能被( )( )。
这样,通过对比、辨析,促成了“整除”和“除尽”两个概念的分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概念的本质。
三、加强运用,掌握概念。
知识的生命在于运用,在运用中不断地掌握概念。运用概念同样要分阶段,以“小数”概念为例,在低年级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是有十进制计量单位引入,结合十进分数而建立起来的,指的是有限小数。到了中年级由非十进分数又得到了无限循环小数。这样,小数概念在运用中第一次得到了扩展,它包含有有限小数及其相对立的无限循环小数。到了高年级,学习“圆周率”时,认识了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的概念又一次得到扩展。至此,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小数概念的掌握。
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每教完一个新概念,要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指导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如,我在教学了三角形“高”的概念后,让学生根据高的意义,来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三种不同三角形的“高”有的在三角形内,有的在三角形外。尽管各种三角形的高的位置不同、长短各异,但每条高都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学生在作高的过程中,掌握了高的真正意义,又提高了作图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在运用时,学生能将文字叙述的概念,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掌握的过程。
四、不断学习,发展概念。
小学数学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编排的,并且自成体系,相对完整、逐步加深,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上升的。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概念的严密性,也不能片面强调阶段性而忽视了其相对严密性。在教学中应当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按课程标准要求,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认识,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求一次完成;也不能用凝固的观点,把一些概念讲死,使学生思维僵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地说,同一个概念在低年级要讲得粗浅一些,到中、高年级在扩展和加深。但是,浅是深的基础,深是浅的发展,两者有一定的连续性;深的要适当,不可违背了阶段性。
如对乘法概念的认识,在低年级只能理解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到了中年级就正式给出了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到了高年级教学“一个数乘以分数”意义时,乘法的意义已不能再沿用原有的乘法意义,要概括出“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由此看出,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要有发展的观点。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关于概念教学“淡化”的真正含义,联系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