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张云强+宋维超
摘 要:某职业院校工学一体化改革已实施一个周期,通过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就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学生问卷八个问题,教师问卷三个层面的梳理,为改革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教改 调研 分析
一、问卷介绍
本次调研选取2013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5个试点班级,共143名学生,有效回收143份,回收率100%。师生已完成校內工学一体化教学试点,作为一体化教学实践的两个主体,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感受多、体会深,具有充分发言权。两类问卷分别对工学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学生、教材、老师、场所、任务、授课等要素和环节衔接进行调研,为工学一体化教学实践提供有效数据和实践支撑。
二、学生问卷分析
1. 工学一体化已“生根发芽”
调查显示88%的学生了解并赞成一体化改革,现在的一体化教学对技能的培养有61%认为是有帮助,32%认为有一点。有42%的认为开展一体化教学实施后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学到很多知识,51%认为有一点提高。
2. 教学方式和效果
在对教学方式感兴趣调研中,工学一体和理实一体旗鼓相当,分别为43%和48%,工学一体与传统教学在技能学习效果比较上也是平分秋色,认为效果一般的有45%,效果好的有51%。但也有学生最担心的,就是教学效果不明显,学不到东西,理论听不懂占到35%,学科体系打乱,学不到东西占了37%,工学结合内容有名无实28%,出现了“三足鼎立”。这告诉教育工作者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应当适应学生“胃口”,学生的成长才是见证教学效果良莠的唯一标准。
3. 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参与情况
学生主动参与被动不愿意参与分别为52%和48%。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分组学习时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设备不足,工具总丢”和“任务内容太多,看不懂”,占比达22%和18%,位居前两位,其次是任务分配不合理占15%。但在工学一体化“六步法”教学实施过程中78%的学生赞同,有22%的持反对或无所谓的态度。可见工学一体化教学已经为绝大多数学生认可,教室充当一体化实训室凸显出设备、工具和学生劳动成果之间的矛盾。
4. 教学内容应融入技能大赛标准
有65%的学生愿意将技能大赛项目分解到实践教学中。有50%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存在滞后,技能会过时。工学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应注重课题选择的时代性、先进性、权威性。
5. 教材选择或编写应从学生角度出发
通过教材吸引力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内容有趣味性、结构精练通俗易懂等方面最为关注,达到52.5%,版面设计和色彩丰富性则放在次要位置。对实践任务是否典型、理论知识详尽程度、实践操作工序化等达到36.9%。现行教材理论和技能知识点“多杂”;所讲知识内容概念或操作要点“难懂”;教材内容“老旧”,缺新技术新工艺,与生产实际脱节;“空燥”为文字描述过多,缺少操作性实物图解或描述;“失衡”为学生层次不均出现“吃不饱”,增加技能大赛标准提升学生兴趣,“消化不良”是理论多,不精炼,实践少。可见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对与工学一体化实施效果至关重要,对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6. 教师与课堂效果
有90%能和基本能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内容,94.4%认为老师能把教学任务情景创设与根据企业工作或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工学一体化教学中有83.2%认为老师在项目设计应更趋于技能和理实一体。60%的学生认为情景描述一般、不够详细明确,甚至不描述。48%学生认为先领悟,老师再点拨,可以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并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喜欢边学边练(33%)、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来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可以看到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对工学一体化的理解是教学实施分化的重要因素。
7. 分组模式
分组对课堂效果和学生参与起到重要作用,数据显示,3-5人占了52%,可充分听取各方意见。60%认为小组讨论在工作任务制定上,可相互商量,听取对方意见,制定合理的计划。但小组合作的效果表现却良莠不齐,仅37%的学生认为大家积极参与,36%认为小组学习场面冷淡,过程实施大家相互推卸责任,没有体现小组分工和协作的精神,甚至认为基本没有效果,仅27%的认为小组在协作下基本能完成任务,但也是学生被动参与。所以分组教学有其独特的效果,根据课题和学生特点预判效果,注重授课方式和任务的匹配。
8. 考核评价机制
71%认为课后评价,能汲取他人的意见后会做的更好,也有点评没有什么用,因不同意见,会不开心。41%赞成以自我点评、老师、小组评价结合。有68%的学生知道职业资格鉴定考点,79%确认老师授课中介绍或引用过国家或行业标准。但在课后作业上,需要与不需要各占一半。在一体化学习或考试不理想的原因分析时,理论枯燥,喜欢实践、学习方法不适当、没有认真复习、自己不用功,占了85%以上。以上较为客观显示当前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学好但不用功不认真,需要外部条件制约才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在课堂评价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制。
三、教师问卷分析
1. 思想转变、成效显著
两年来实行班主任责任制下的包班,使班主任老师们学会更多的专业课,同时有效扭转了“你上你的,我想我的”、“理论课铃响、睡下一大片”的局面。90%以上的教师对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流程认识清楚,典型任务提取更为明确,但对于概念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课题)的区别和联系部分教师还存在模糊观念。
2. 改革的“索求”与现实不相称
教师业务水平和精力与改革需求不适应。部分教师专业能力“空、泛”,看着都会,却拿不出手,且一体化教师还是班主任,除专业教学外更多的精力是处理学生管理问题。改革存在形式化,未形成实质性可操作的方案或体系,导致去迎合某些层面的需求。出现一言堂、植入模式和评价虚、空。包班制下的教学风格单一化问题。因此改革的制定者应在实施的不同时期和阶段“缓步慢行”“回头看”,寻求期望与现实的差异促使改革不断的前行。
3. 工学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其他矛盾
老师可支配的时间与探索课堂创新方式、教学效果的矛盾。典型任务与企业岗位能力分析结合度。多元评价问题。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要有机结合。教学中的导学与自学与师生的参与度问题。实训开出率与设备材料利用问题。
经过调研进一步明确了工学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更深层次的改革探路、试水,为解决工学一体化实施过程的衔接分化和成因提供了依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