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深化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近年来兴起的出国留学热潮也引发了国人对于中西方教育优劣利弊的探讨。我有幸于2016年获得省政府奖学金资助,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在体验了典型北美式教育之后提出一点基于中加课堂教学差异的个人见解。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
1. 加拿大的教育观念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各种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借鉴有很强的多元文化包容性。他兼具北美教育的开放创新和其他地区的多种特点形成了独特又有代表性的教育方式:在教学方面,加拿大注重启发式教学,特别重视个性发展和自我表现,注重培养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而不偏重考试成绩,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爱好。在课堂上,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侧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概念教学和应用。[1]
2. 中国的教育观念
相较于加拿大教育,中国更关注知识的传递,即学习的成果,我们强调高效率的学习进程,以及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知识框架的构建等等。然而相对被我们忽略的是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所得,老师教育学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是金榜题名,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成绩成为了评判学生优劣的决定性标准,这有可能造成学生过度的功利性思想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关注。[2]
二、课堂教学的差异
针对中加两国课堂教学的差异,下面我从课堂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课堂设置:重沟通,重氛围
加拿大课堂注重思维的碰撞与沟通,包括学生内部的讨论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质询与解答。首先一个明显的差异是教室的布置,典型中国教室的排列方法是教师所在的讲台处于绝对核心地位,位于教室的前部中央,而所有学生课桌严格按照行列分布依次向后。这种格局的优势在于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老师传授学生听从的主次关系非常明显,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然而劣势在于成员之间交流受阻。加拿大的课堂分布是以“u”字型分布,即学生以半圆弧形的方式围绕讲台进行学习。这一排列一方面保证了老师仍然处于课堂的中心不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压迫感。这种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思维自由,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在协商探讨一个课题集思广益提出自己想法,而非给出一个答案等待绝对权威的单一审阅评价。
除此以外,加拿大关注教学氛围的营造。一个非常直接的体验是在加国上课气氛要轻松愉悦得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采取了多样的课堂形式而非单一老师讲课学生抄笔记的“满堂灌“模式。比如老师鼓励学生以”city tour”的形式去到户外真正接触各行各业的市民去自主发掘各个地点的人文风情,这在我们看来有些浪費时间的小插曲恰恰对调节课堂气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他们更高效地进入接下来的学习之中。
2. 教学方式:重合作,重互动
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是“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一方面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我们无法置身事外,而另一方面多边合作优势互补也成为了当下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相较而言加拿大教育把重心放在了后者。在加拿大课堂上老师鼓励各种形式的思维交流,比如在提出问题后通常会给学生时间与同桌讨论,和小组成员意见提炼整合等等。除此之外布置任务的对象也常常以小组为单位,力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而非以一个狭隘的标准片面界定所谓好学生和差学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加拿大老师经常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poster展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个方法不仅化抽象为具体将一些朦胧的理念清晰化,而且非常体现成员内部之间的任务分工,问题攻克和思想统一等能力。这个或许是国内学生缺乏的,因为我们教师更强调学生独立学习自我反思等等,而忽略了在信息交互成果共享的过程中产生的额外价值。
3. 教学理念
(1)重表达,重个性
加拿大老师提倡的一个概念是”inquiry-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中国学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敢在课上大胆提出疑问,更不会对教师等权威质疑。这可能受到我国传统儒家思想里尊师重教低调内敛的影响,可这给学习带来的后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对一个问题的解读有很大局限性没能充分利用各方智慧对其进行多维剖析。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批判性思考深度不够,常常习惯性参考所谓标准答案而非提出个性化看法。在加拿大受个人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影响,老师很少以非黑即白的标准判断一个回答,他们尊重每个个体的思考方式,鼓励你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具有思维的包容性。一个典例就是”brainstorming”,老师会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头脑风暴,这时候常常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出现,这时老师绝对不会以一个教学者的姿态严肃地指出你表达的漏洞,而是面带微笑听你阐述还时不时加入个人见解,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想法的积极参与就更愿意大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良性循环下课堂思维活跃度大大提升。
(2)重实践,重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全球各地的教育者们共同面临的难题,问题难度在于启发他们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对于这个疑问多大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teaching is making knowledge meaningful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可是却很少反思问题的成因,是因为书本知识与日常运用的脱离,无相关性,导致了学生短期无法见到成效而放弃了探寻知识的欲望。到了多大之后那里的老师在每介绍完一个知识点之后都会设置一定的情境让我们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一应用固化了我们所学知识,加深了其在心中印象,效果可能比机械重复得做练习要更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加拿大教育的不少可取之处,但基于教育应该适用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我们不能盲目照搬而是要有选择地借鉴其精华,争取将之与我们历史背景与价值取向相融合,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深厚基础又有创新,而这种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将是我们日后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J].中国教育报刊社,2003
[2]李广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的中介作用[J].外语教学,2005(5).
作者信息
叶超(1995.9.17—),女,江苏苏州,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 本科,英语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