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也做出一番彻头彻尾的变革,以此来适应课改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创新
在初中语文听评课活动中不难发现,本以为年轻教师的课会富有创新性,却总是失望而归,显得老练成熟,甚至与十几年前的语文课如出一辙。时间久了,语文课似乎俨然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
一、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必备的一种精神,而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担负着用优美母语来塑造人性的重要作用,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比起考试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情商教育,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早已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创新初中语文教学已迫在眉睫。那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究竟该如何进行创新呢?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樹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本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通常是以教师在讲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至于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学生究竟接受了多少教师根本无从把握,因此,要在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开始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对每一位前线教师做出的要求,绝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已,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勇于突破沿袭已久的教学模式,善于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其次,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地设置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环节,让学生们感受得到自己的存在感,成为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最后,实施发展性评价,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初中生正处于13岁~16岁的青春期,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与肯定,教师不妨结合学生的这一身心发展特点,投其所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表扬他们,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分小组进行情景再现,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角色,为语文课堂增添了一丝趣味性和创新性,学生们的参与性很高,十分踊跃,在表演的过程中实现了整体感知,强化了教学效果。
三、确立一条单一、清晰且有深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如今的语文课堂,无论是哪一课,似乎都遵循着统一的教学模式:“扫清字词障碍-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本分析-归纳总结-升华主旨”,毫无新意可言,甚至一堂课下来,听者听不出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更谈不上是否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了。任何一篇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的,具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学内涵,教师要做的是要将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和具有学术价值的地方讲解给学生听,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重难点可言。首先,在进行备课时,教师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确立一条单一、清晰且有深度的教学目标;其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秉着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进行一番筛选,要敢于割舍,有的教学内容即使个人非常喜欢,但与教学目标没什么关系,也要敢于放下;最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一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如今信息资源异常丰富,学生也具备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针对一些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的部分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上让学生去说,即节省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是鲁迅的作品,其特点向来晦涩难懂,于是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查阅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作为素材进行积累,以便于从宏观上去把握一篇文章,而不是将它孤立地来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会更深一层,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也有所提高。
四、重视朗读教学,创新朗读方式
常言道:“书读百遍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在教学任务和考试制度的重压下,朗读这一环节常常被冲淡或淡化,成为可有可无的一部分。琐碎的文本分析侵占了朗读的时间和地位,而分析过程往往都是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分析过后,学生觉得有道理,这节课也就算是讲完了。考试时再拿到一篇新的文章,学生依然无从下手,不会分析。无论课时多么紧张,都要给予朗读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为了避免教师范读或全班齐读的单调性,教师可创新朗读方式,比如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师生合作朗读等等,总之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师要请学生进行朗读时学生都会把手举得高高的,他们十分乐于朗读,教师不妨投其所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我引导他们自由朗读、全班齐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比拼朗读等等环节,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早已知晓诗歌的大概意思和表达的情感,特别是初中阶段,古诗的教学不必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翻译,只需了解大概意思即可,熟读成诵,顺理成章,少了几分刻意,教学效果反而出奇得好。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充分领会新课改的精髓,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打造高效而有精彩的语文课堂,从而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而又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中礼,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常见模式[J],学周刊B版,2014(4).
[2]罗发慈,浅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7).
作者介绍
施凤明,民族:彝族,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年3月,籍贯: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学历:本科,毕业学校:云南教育学院,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