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游中取乐,戏里学习

时间:2024-06-01

施俐敏

摘 要:儿童是天生的游戏家,把科学活动变成有趣的游戏,进而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对于提升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有效性作用极大。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如何运用游戏方式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使幼儿在“游中取乐、戏里学习”,进而提升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展开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游戏 幼儿园 科学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时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幼儿与科学的第一次接触,能否培养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为其今后在科学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育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科学具有严谨性、逻辑性和抽象性等特点,若采取直接灌输的方式,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又具有很大的难度——解释过于简单则有失科学性,解释过于复杂又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而很多专家提出应当加大科学活动教学的游戏性,以此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顺利开展,使幼儿在动手、动脑的同时获得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如何将游戏与科学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趣味性,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研究所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1]

一、创设游戏环境,增加活动趣味性

良好的游戏环境体现了教师对科学活动的设计意图,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材料丰富、立意深刻的游戏环境可以使幼儿很快的进入角色之中,按照老师的意图展开科学学习。因此,在创设科学游戏指出,教师应当首先对所带幼儿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包括幼儿的年龄段、理解力水平,注意力集中时间等方面,之后因地制宜额利用现有的空间、教具为幼儿营造开放、互动的科学游戏环境,使置身于内的幼儿乐于探索、主动思考、勇于发现。例如,在幼儿园大班阶段科学活动《我与影子做朋友》中,利用太阳光的照射,为幼儿创设出“利用影子找朋友”的游戏环境,指挥幼儿在阳光下采取不同的站位、姿势设计出不同的影子造型。再引导幼儿探索不同影子造型形成的原因。通过这一方式,使幼儿在互动、交流中丰富自己关于“阳光直射与反射”的知识,明白影子形成的原因。又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泡泡》中,为幼兒创设“寻找泡泡”的游戏环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有洞洞物品可以当泡泡产生器”这一现象,通过这种情境与科学相融合的方式,使幼儿科学活动更加具有吸引力。[2]

二、丰富游戏材料,激发幼儿想象力

以往的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们也创设了很多科学游戏,但实践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认识水》中,教师一般采取先给幼儿呈现出水的样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并总结出水的特征,再利用图片或PPT告诉幼儿水的功能和危害,最后上升到节约用水的高度上,科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种方式的科学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式的教学,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自身并没有对事物进行建构,也就没有提升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教学的思路相对固化、另一方面也是游戏材料匮乏所致。一盆清水、几张图片太过简单,无法实现科学游戏的目标。因此,需要适当的丰富游戏材料,增加游戏乐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可以借助《乌鸦喝水》的故事,将幼儿进行分组,给每组幼儿提供一个小口玻璃瓶,瓶中装一半的水,然后提供同样重量沙土、石块、墨水、小塑料块等材料,要求幼儿尝试将水面升高,并比较哪一组幼儿能够将水面升得最高。在实验中,幼儿发现石块能够使瓶中水面升到最高,其次是沙土,再次是墨水,而小塑料块自能浮在水面上却无法升高水面。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水的特征,并对所用的各种材料的不同属性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种游戏方式可以使幼儿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即掌握了本活动所需学习的科学知识,又拓展了想象力。

三、合理规划内容,动手与动脑结合

在幼儿科学游戏中,幼儿教师应当提前规划好本活动时内需要讲解的各项内容,既不能把讲解的内容安排得过多以致没有时间组织幼儿动手活动,也不能把游戏活动的时间安排的过场导致总结、讲解的时间不足。具体来说,在科学活动中的游戏操作活动安排有多种方式,如教师操作幼儿观看、个别幼儿做示范、幼儿分组进行游戏、幼儿情景表演或上台演示等方式,扩大幼儿活动空间、释放幼儿精神活力,同时帮助教师妥善的把握活动时间,防止出现“游戏起来刹不住车”的情况。例如,在《有趣的陀螺》活动中,教师可以首先进行“转陀螺”示范,要求幼儿观察陀螺的转动时间,向幼儿设问“为什么老师用的同一个陀螺,两次转动的时间却不相同?”之后引导幼儿分成小组亲自转陀螺,时间为十分钟。十分钟后,让幼儿们根据设问说出自己的想法,如:转陀螺的力度可能影响陀螺转动时间;不同的接触面影响陀螺转动的时间等等。之后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过程和游戏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并利用活动结束后给予任务的方式让幼儿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拓展想象,如“家中有哪些转动的物体,他们转动的时间长短受到什么影响?”等等,这样,整个游戏活动过程才算结束。通过这一方式,使整个活动过程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到拓展思考一气呵成,幼儿在此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达到科学活动的目标。[3]

四、优化评价标准,延长科学游戏影响

幼儿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由于成人能够掌握较为抽象的科学知识,因此成人对科学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偏于理智。但幼儿的思维是具体而形象的,他们在科学游戏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获得对世界的初步感知,其学习过程是一种将现象同化于自身的过程。且不同阶段、班次的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结果不同。因此,在对游戏化的科学活动进行评价时,应当注意幼儿的阶段性特点。例如,同样是《彩虹的形成》一课的活动中,对小班幼儿的评价应当以其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是否能够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动手和思考为主;对于中班的幼儿则应以其能否理解老师所讲的原理为主;而对大班的幼儿则应以其能否自己动手操作游戏或实验为主。给于不同阶段的孩子不同的评价标准,即激发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确保了科学活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此外,对于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学习情况的评价还应拓展到课堂之外。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开放的、培养的是幼儿运用科学思维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仅仅依靠在园期间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探究活动拓展到幼儿园课堂之外,让孩子们学会在生活中理解科学知识、使用科学知识。例如,在《我与影子做朋友》一课的活动后,教师可以要求幼儿放学后“观察生活中影子的作用”,下次科学活动上每人举出一例。通过这一方式,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是科学活动的作用得到延伸,可以和幼儿一起收集科学游戏材料投放到区域里,进行探索发现。

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活动的游戏化目标在于实现“游中取乐、戏里学习”,将严谨、枯燥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相结合,提高幼儿们参与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科学活动的引导者,应当全面把握幼儿科学教育的规律,不断丰富自身科学游戏设计的经验,为孩子们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科学游戏,促进幼儿在快乐游戏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祥. 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伍海虹. 科学活动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的渗透[J]. 考试周刊,2011,06:233-234.

[3]米德格布仁. 游戏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J]. 新课程(小学),2015,10:2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