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张世昌
摘 要: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从而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优化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思维训练 注重审视 设计比较 课外延伸
现代语文课教学越来越注重”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所要学习内容给予同样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从而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优化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该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探究空间,能够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
一、注重审视—关注教材的可思考处
教材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若总是以仰视的姿态去阅读,势必形成迷信书本与权威的惯性。但若总是以挑刺的态度去阅读,又不利于学生学习吸收优秀的文化思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敢于提出异议。有了审视的眼光,教材就更有研究的价值,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如学习《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有同学问“五柳先生明明可以用自己的才能去造福社会,但他却躲在乡间生活,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呢?”一言既出,班里许多同学频频点头,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回想陶渊明所处的历史阶段,思考他究竟为何会如此。
学生經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后明确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已经到了最腐朽,最黑暗的地步,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再加上他天性率真自由,刚直不阿。因此很难融于社会。但他并未泯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桃花源记》便是此种心境的鲜明表现。隐居更加有力地证明了他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的信仰。也正是因此他才受到后世人的敬仰。
通过这种质疑、讨论、交流,学生的认识深化了,对人物的理解也摆脱了片面性。更重要的是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思考水平。
二、鼓励想像--重视教材的可延续性
想像指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独特地创造出的新形象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能力。发展想像的基础便是丰富的知识经验,没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想像都是毫无价值的空想,知识面越广博、经验越丰富,进行创造性想像的可能就越大。
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文章结尾在皇帝出尽了丑时戛然而止,后面到底怎样,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老师就让学生展开想像来讨论这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提示:①皇帝硬撑着回了宫之后,有什么举动?②两个骗子会有什么举动?③你认为皇帝会有所改变吗?他受骗上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的发言异常踊跃,并设计出了很多新奇的结局。
三、设计比较--增加教材的可研究性
比较是最朴素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恰当地使用比较法,容易拓宽学生视野,在异同点的对比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如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过零丁洋》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探究作业:①两首诗都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感慨,有何不同之处?②从网络上搜索两位作者的生平事迹,看看他们的人生境遇有何异同之处。③想一想:面对人生的不幸,两位作者都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想法? ④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比较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同学们经过研究,有了各自的收获:
生A:我发现了刘禹锡是积极参加政治改革,希望振兴国家,但不幸失败,被贬到荒蛮之地二十三年,他这匹千里马被埋没,非常悲惨。
生B:文天祥在南宋末期勇挑重担,但是大势所趋,他无力回天,最后兵败被俘,国破家亡。自己面临生死抉择。
生C:我觉得他们二人的感慨都是有对自身的审视,但是文天祥还有对国家的感慨。因此他的境遇比刘禹锡要凄惨,他的感慨要比刘禹锡深。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灵活运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事物,还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手段。
四、课外延伸--探寻教材的文化渊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不仅是对教材作合理的扩展、补充与比较,更可以尝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更大的空间里引导学生去探寻教材的文化渊源,进行小课题研究。绝大多数教材都选自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课外延伸是课堂探究的自然延伸,是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具体运用和升华。
如学习《俗世奇人》一文,学生对两位奇人都佩服不已。教师自然而然地谈起了“身边的俗世奇人”。于是,一次关于“找寻身边的俗世奇人”的活动开始了。
第一阶段:教师介绍青岛的全国劳模许振超。介绍他的文化水平,介绍他的刻苦努力,介绍他的好钻研,敢创新。更加重点介绍他一个个绝活,一个个记录。介绍完毕让学生想一想:许振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有哪些过人的思想品质?你从现在开始要在哪一方面向他学习?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做好笔记。
第二阶段:上网查找其他俗世奇人有关资料,如微雕艺人、某项专业户、身怀绝技的劳模等,就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筛选,力争做到主题突出,条理清晰。
第三阶段:交流学习成果。
第四阶段:在交流的基础上资源共享,利用微机课制作“俗世奇人”的专题网页(可合作),并写一份《向你推荐“俗世奇人”》的文字稿,全班评选。
学生在四个阶段的探究活动中,独立阅读,提高了阅读量,查阅资料,扩大了知识面。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的,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探究性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教材的理解与使用就在于教师精心地研习,于看似平凡之中寻出教材的不平凡的价值,加以科学合理的引领,从而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真正实现优化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