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刘玉发
在《文化与生活》教学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高考所占分值比例不大;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沉闷。会导致与新课程教学理念有悖,与培养学生三维目标不一致。笔者认为: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可通过乡土文化激活课堂活力。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一座富矿,生活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而地方文化就是富矿中的富矿。我在讲《传统文化的继承》时,用王翰的《凉州词》切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学生一听很感兴趣,亲切感油然而生,内心发出感叹——凉州很美。笔者总结: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不能说人创造出来的一切都是文化;葡萄本身不是文化,是植物果实,而把葡萄酿造成酒,具有人活动的文化内涵。再看:校门口那块石碑,本身不是文化,而人们把它建造在那里,又刻上大教育家孔子《论语》里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就有了文化观念。教学楼前面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名言,而不断激励师生,自然体现了其文化内涵。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有物质载体的人化的观念世界;文化不是物质,但文化可以有其物质载体。通过地方文化、校园文化灵活多变的鲜活素材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讨论,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潜力,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利用好家乡文化资源,激发课堂活力
把握教材内容,抓住重点,激活课堂活力。以前笔者在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内容时,教学的知识点不到位,知识目标实现欠缺。盐在汤中溶解,知识只有在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喜欢;盐只有在美汤中才能成为美味佳肴,在享受美味佳肴中,自然吸收了盐。笔者深刻的认识到:挖掘家乡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的乡土文化是一片广袤的富矿,蘊含着无限的文化生活空间。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搜集地方文化,分组搜集并有组长写出300-500的报告。其中《西部明珠,灿烂文化》这篇文章很优秀。教师深情的朗读: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祖国辽阔神奇的大西北,凉州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凉州文化遗产丰富,历史底蕴深厚。那宛如天马行空的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昭示着中华民族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天梯山石窟开创了中国石窟之先河,是龙门、云冈石窟的历史源头;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的葬舌之地罗什寺,被中外学者称为“活字典”的西夏碑,象征民族团结的白塔寺,见证着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一段不朽历史;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文庙是凉州人民聪明才智活和伟大创造的历史记录;还有雷台、古钟楼、海藏寺、都具有很高的旅游及文物保护价值。通过这样的朗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的文化概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振兴家乡的豪情。
三、转换课堂教学方式,制造课堂高潮
在讲到传统文化时,我对凉州贤孝分析,结合本校感恩教育的场景,让学生写出感恩文章,把最优秀的文章在课堂中让学生朗读:“凉州贤孝,是凉州古老的说唱艺术,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假如世界上没有阳光、水,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我们应该感恩父母,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一切都好!这样的文章给学生以强大的冲击力,激活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开拓师生视野,激发学习动力
我读了费孝通《乡土中国》感到非常真实亲切。他们谨守自己的本分与道德原则,比如孝敬父母,勤俭持家,不做伤天害理的事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国地域的历史人物、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保存着中国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在过春节的时候,留心搜集对联,合集起来就是一本对联书。有一位同学建议在QQ群里创建一本对联集子,一周之后同学们就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活力。
五、利用地方文化创新,激活课堂活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地方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要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抓住“武威国际葡萄酒节”、“天马国际旅游节”的时机,宣传弘扬地方文化,为地方文化发展出谋划策。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分析地方文化状况,如何发展本地文化?如何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在课外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实践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外参加文化实践活动,搜集各种素材,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能力。让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进行文化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