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张贺祥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大学生教育评价机制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新水平。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宣传营造创新氛围、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建立大学生创新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创新指导、完善实验室条件等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现状;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一)社会整体创新意识不强,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情况是社会大众整体创新意识不强,甚至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依然盛行。社会行为以金钱利益为目标导向,心浮气躁,缺乏创新的勇气和理念。在这样的社会大风气下,就使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不清晰,更谈不上创新实践。
(二)大学生自身教育背景薄弱,制约大学生的创新行为
我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国情的典型体现就是教育资源、教育水平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很大。云南、贵州、青海、新疆等偏远地区的教育不发达,来自这里的学生普遍存在教育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视野和思维狭窄。他们在大学生期间要耗费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专业学习,要为自己的毕业证而苦苦挣扎,这就使得他们参加创新活动的实践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大学生创新评价机制不健全,影响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现行的大学生教育评价体系更多的是对大学生课业成绩的体现,最简单的逻辑就是: 60分=毕业证。大学生创新需要学生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未知的,对于学生来讲,这是一项风险很大,但是收益不明的投资行为。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做这种带有风险而结果不明的事情。即使偶尔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创意,尝试了一下,但是感觉到有压力、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想想得出一个结论:“划不来”,创新的热情逐渐退却。
(四)大学生创新指导不足,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成果水平
青年初入大学,对现实社会的了解程度还很浅薄,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还很肤浅。想要普通的本专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好的参加创新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离不开指导老师强有力的指导。目前,对本、专科大学生创新指导的“任务责任”还不清晰。学生选择指导老师的时候往往是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其他老师则是“逮着谁是谁”,或者是靠辅导员、班主任的推荐,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没有实现 “双向选择”的最佳搭档。这就造成因为得不到专业、有效的指导而使大学生创新成果的水平徘徊不前,达不到较高的层次。
(五)实验室硬件条件不足,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对于一所大学来讲,实验室硬件的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昭示着这所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综合实力。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实验室硬件水平决定着大学生创新的水平。因为试验室条件不充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程度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学生中有很多有想法,有创意的同学,因为没有便利的试验条件而被迫中止了创新的步伐。
二、解决大学生创新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新氛围
一个民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单一只靠国家、社会或者是高校,而是人人有责。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不同渠道大力宣传创新,真正在全社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氛围,首先解决创新在意识层面存在的障碍,让大家都有创新的动机,都有创新的行动。这样一来潜移默化,大学生自热对创新就会有清晰的认识,在他们的心里就会植下创新的种子,遇到合适的条件就可以结出创新硕果。
(二)完善课程体系,引入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主要是以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为主,但是合理的、开放的、综合化程度较高的课程体系,对夯实大学生专业知识、开阔大学生视域、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优化通识课程体系,重视跨学科的课程设置,调整专业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开设时间,让学生尽早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过程化考核,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运用以及判断、整合、创造的综合能力,进而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评价和激励措施:1.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引入创新学分,使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以必修学分的形式嵌入到大学生的培养体系中。2.在大学生每学年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增设或者强化创新权重。3.学校或者院系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专项奖。4.在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中增加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或者奖励条件。5.在大学生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方面体现和融入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因素。
(四)强化对大学生创新的指导
目前,我们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年轻博士的比例已经相当高,指导大学生创新的潜在力量非常充足。而调动老师指导大学生创新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教师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指导大学生创新的权重。可以从以下几个细节方面开始:
1.在职称评审体系中,学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指导大学生创新获奖的老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在晋升高级职称必要条件中增设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经历。
2.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学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工作量(包括获奖情况和平时的实践活动)按照教学工作量对待,并允许冲抵部分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
3.在教师个人评优评先中,对指导大学生创新的教师给予一定的优惠(先)政策。
(五)完善实验室软、硬件环境
为了助力大学生创新实践,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我们应该加速改善学校试验室条件,尽快让大工程中心计划落地。同时,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让良好的试验条件和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国胜,樊彦国,丁智慧.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12):91.
[2]苏玉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