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4-06-01

顾虑

摘要:本文采用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也可称为互动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传统讲授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即是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当中,是兼具理论和实践的一种课程,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团体辅导的双重优点。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影响

一、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

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是在一个固定的专业场所,由专业教师引导几个或十几个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无压力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及想法,讨论彼此关心的问题或相互分担类似的苦恼。参与这个课程的学生是在这个共同主题上有着类似甚至相同疑问或苦恼的同质群体,师生之间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面临的难题,找到改善当前状况的最合适方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一般需要十几次来完成整个辅导过程,对团体成员产生有效的干预。这种心理健康课弱化了传统课程中教师为主导的一对多讲授式情况,强调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增强了学生在辅导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问题症结所在,并且通过同质性群体的不断探讨,寻找到最实际最适宜的问题改善途径,同时在被干预过程中可以得到持续的支持力量。但是也同时强调教师作为一个影响者,选择最恰当的方案,通过心理咨询上常用的一些影响技术(如,共情、真诚、解释等),给予学生专业的帮助,对团体成员产生正面有益的影响。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发挥教师的影响性。

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网络成瘾、职业决策、焦虑、恐惧、羞怯等心理健康的不同层面。

二、自我效能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动机理论中重新对“期望”进行了定义,提出存在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种期望类型。而其中效能期望指的是人是否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某种行为。如果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强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采取行动实施该活动。至此,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某种行为的自信程度。个体在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后,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领域对此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支持。

根据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程度不同的人在感觉、思维和行动这几个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在感觉方面,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相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具有更高强度的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等;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各种类型的场合提高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成绩水平,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在行动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相对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具有更高强度的动机水平,他们会挑选更具挑战性、更难的任务,选择更高的目标。一旦行动开始,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愿意坚持更长时间,付出更多努力,遇到挫折、失败时也能更快地恢复过来(即,具有更强的心理弹性)。因此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有益的作用和影响。反过来,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不良心理症状,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

三、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情况

根据文献阅读和分析发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尚缺乏。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心理实验设计思路开展研究,考察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的干预有什么样实质的改变,从而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通过量化研究的方式对比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干预前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變化,提供最准确、最可靠的科学数据,帮助高校找到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本文希望通过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从而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在自我效能感的感觉、思维、行动等方面有个更良好的改变,帮助他们在处理学习生活中所要面对的问题时有更多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做事成功的概率。

本次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持续4个月,每周1次,一次1.5-2小时,共计16次。本次选择合适的自我效能提高方案,分为初识、融入、改变、巩固四个阶段,包括“建立成员沟通的桥梁,调动活动积极性”、“协助成员深入了解其他成员,引导成员初步了解自我效能感及其作用”、“协助成员了解并分析自我的效能感水平,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肯定”、“协助成员分析自身的自我效能感问题,找出核心原因”、“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引导成员进行讨论,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自我效能感的感觉、思维和行动层面的详细情况”、“帮助成员掌握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和方法”、“指导成员进行现实场景模拟,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成员实践起来”、“在团体辅导的基础上,成员经过自我思索认识后,能自主提高自身自我效能感”,这八个部分。

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结束后每个成员再次填写自我效能感问卷,研究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是否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以及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数据分析阶段采用SPSS18.0等统计软件处理上述研究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课程结束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8个成员在量表总分上都有所提高,其中14个成员有显著提高。总体的干预效果数据分析如下表所示:

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干预前干预后tp感觉自信2.54±.473.35±.811.69**.00思维自信3.02±.733.42±.97.88**.00行动自信2.57±.683.21±.651.32**.00总分2.69±.643.15±.92.79**.00(注:**表示p < .01)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三个层面包括总分都有显著的影响:“感觉自信”(t = 1.69,p< .01)、“思维自信”(t = .88,p< .01)、“行动自信”(t = 1.32,p< .01)、、“总分”(t = .79,p< .01)。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对自我效能感的感觉层面影响最大,也即是说自我效能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成员的抑郁水平、焦虑水平、恐惧水平等等心理健康的感觉层面,最能改善成员感觉层面的自信度。当然也能帮助大学生更有信心地做出决策,也更加有信心选择更高目标的任务。

课程结束后,对参与成员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于课程的感受。访谈分析发现,大部分参与成员都认为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程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能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在自我效能感层面的情况,在同质群体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得到了鼓励,能获得更强烈的情感和力量支持。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制定合适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计划(途径、方法等),在课程结束后有效改善了自身的问题,焦虑水平、无助感等都有明显的改善,能更有信心地做出决策,敢于选择更难更高的目标,自我效能感有明显的提高。

四、启示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本文发现,互动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和途径,起到实质性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学校需要不断更新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模式,将讲授式与互动式相结合运用,更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培养和提高

自我效能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个体在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自我效能感能促进个体在感觉自信、思维自信和行动自信这几个方面的提高。高校需要重视在日常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找到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沛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84-87.

[2]张亚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影响的质性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2012.

课题项目:苏州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立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GZXB2015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