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4-06-01

摘要:手机媒体作为网络时代的草根媒体,在高校学生中拥有绝对的占有率,并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交往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等方面正日益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等亦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手机媒体强大和多样化的功能,不失时机地占领并高效利用好这块正散发着时代的气息的有利阵地。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影响与对策

一、手机媒体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手机媒体是通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形式来承载信息,以手机作为信息接收、发送终端,基于数字网络而开展信息交往行为的实践活动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会出现越来越多新兴的手机应用功能,手机媒体也将被赋予更丰富的承载内涵。手机媒体在校园的占有率极高,这促使了高校学生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者,同时还是教育信息的反馈者、发送者,甚至可能是教育素材的发现者。手机的多媒体功能强大,不但可以记录数据而且还可以拍摄影像,使得每一个学生成为生活的小记者,让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生活美的发现者、记录者、传播者,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将这份美好分享给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值得指出的是,通过手机媒体传递信息能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的反馈,激发大家的讨论热情,形成传播真善美的校园浪潮,所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时代手机媒体的主要特征有:

1.即时性。手机媒体能够完成即时性的信息传播。手机的出现使信息传播以其即时、快速、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实现了实时数据传播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这个速度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我国从2005年开始,手机媒体就参与同步播发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新闻,通过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微博等传播形式让公众第一时间听到了政府的声音,并且还能即时反馈公众的观点,甚至实现了普通大众与国家领导人地即时互动。随着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广播、手机微博的技术进步,手机视频、手机台等新功能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信息、知识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高校学生的眼前,丰富“此刻”的生活。

2.互动性。使用手机媒体,用户不但可以成为信源,比如信息的发送者;还可以成为信宿,比如信息的接收者;不仅可以实现特定对象的一对一“点式”交流,还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等“网状 ”联络。手机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内容的创造者。自从手机报的出现,人们阅读新闻、了解时事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通过阅读手机报,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国家的政治事件,并通过手机媒体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微博、微信的出现,更加强了这种互动性。人们通过手机发微博,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还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发挥了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的作用。

3.便捷性。手机有别于其他传播载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积小,可以放在自己的口袋中也可以拿在手中,因此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这种随身携带的便捷特征保证了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接收和发送信息,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手机就像人的影子一样,高校学生拿着它,可以方便地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拍摄感人事件的现场,接收到感兴趣的知识动态,正如中国电信的广告宣传:“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融入生活,世界触手可及”。

4.增殖性。增殖性是指“信息一经传播后其影响得到扩展,呈倍加之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谈话、开会、管理等所作用的对象是个人或者少数人,而手机载体在中国大学校园已拥有绝对的占有率,因而教育内容一经手机载体传播就可以产生广泛的影响。

5.融合性。手机媒体可以充分与其他媒体形式相融合,其他媒体也可以借助手机搭建自身的信息传播平台。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都借助手机媒体有了自己的新的传播形式。从功能上看,手机媒体融合了通信、娱乐、摄录等多项功能;从时间上看,手机媒体不仅可以实现同步即时传播,还可以做到异步延时传播,比如手机短息的接收和发送;从空间上看,随着“三网融合”技术的推进,手机媒体逐渐突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做到与外界“无障碍 ”传播;从内容上看,手机媒体不仅包括文字、图片等静态的内容,还包括视频、音乐、游戏等动态的讯息;从用户上看,使用手机媒体的人上至国家党政机关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哪怕是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也同样可以方便的使用手机。因此,手机媒体拓展了分众媒体的外延,使每个用户都有了自己的信息传收渠道,手机的操作简单方便、成本相对较低,这些特点使手机媒体成为使用范围最广、用户数量最多的全民媒体。

二、构建成熟線上互动平台,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

手机媒体时代给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既提供了难得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现在高校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周岁之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表现出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自我意识増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等等。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我国社会来说,是青年人未来不可或缺的品质,这是国家政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文化建设新型助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类面临的共同利益曰益增多,面临的共同危机和挑战也在不断蔓延。在送样的时代背景下,公民意识己成为世界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品质,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文化进步和发展的体现。

1.构建手机媒体互动平台秩序性

构建手机媒体互动平台的秩序性,促进陌生人圈、熟人圈的新媒体互动中公民权利意识进一步发展,公共参与意识积极成长,同时也为公民责任意识的成长提供更良好的环境。构建手机媒体互动平台秩序性举措包括网络信息安全秩序、实名身份秩序、网络社区平台互动规则等。在手机媒体互动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既有成长空间,又有参与风险。大学生在互动型手机媒体平台中的参与行为确实给公民权利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带来成长空间,此外大学生互动型手机媒体参与行为本身也有随时间发展而趋于成熟的可能性。然而从互动型手机媒体参与对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及大学生参与手机媒体互动中的“谨慎”态度等现象来看,没有秩序保障的互动平台参与,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公共参与行为成熟都是不利的。构建手机媒体互动平台的秩序性,一方面是优化手机媒体参与的公共环境,使得大学生在参与互动时可切实培养、发展自身的公民意识而不是被垃圾信息、网络暴政等负面消息充斥;另一方面是保护大学生互动中公共参与的热情,有秩序和机制保障的互动平台更能保证参与行为的可持续。构建手机媒体互动平台的秩序性,就如同构建现实社会中的法制体系,为公民意识的土壤提供基础环境。

2.保持手机媒体互动平台开放度

保持手机媒体互动平台的开放度,在互动型媒体参与反馈过程中增进公共服务、互动教育等功能,保持手机媒体平台的时代性和平台中互动反馈的有效性,使得互动反馈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作用可持续。手机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大大増强,以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讲究的是勤快的面对面沟通,如今的沟通模式则复杂,既要响应及时,又要互动充分,才是新时期新媒体互动中良好的沟通。网络时代让我们实现了时空的跨越,思想沟通更为便利。但推送信息方便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保持手机媒体互动平台的开放性。思政工作者不能一味的将手机媒体平台视为另一个政治课堂,应当允许更多整合功能在平台中实现,増加手机媒体平台的开放度。推进手机媒体平台的开放度,可増进公共服务功能借助于手机媒体平台的实现,也可推进更多线下、线上资源在平台中的整合服务。手机媒体平台中的互动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其社交互动的便捷性和信息咨询的丰富性。学生有社交、信息的需求,从而产生进一步信息交流、行为互动,形成影响的良机。忽略手机媒体平台的开放度,而只强调工作属性,强行推送信息、施加观点给他人的媒体互动方式,则会失去互动中的平台吸引力,从而失去信息传播中的影响力。推进新媒体互动平台的开放度,尤其在整合更多公共参与功能后,则能在保持互动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的同时,更増进学生互动行为中公共参与的有效性。

三、强化线下公民教育,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成熟

1.线下加强公民责任意识教育

线下的公民意识教育依然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前所述,大学生在互动型手机媒体参与过程中公民意识会受到影响,但线上参与的模式对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较小,线上互动不能代替线下的公民教育,加强线下公民教育,尤其是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可以补充互动型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影响的不完整性。然而大学生生活中,互动型手机媒体参与的程度却在加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公民教育在线下要更加强调公民责任意识的教育,为大学生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公民意识核心圈。在教育方式中,我们可以大力推进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方法多促进学生从感恩的角度看待、理解这个社会,了解到社会中的个人或多或少都接收着社会中别人的恩惠,应当更好的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使得社会能够维持和谐、稳步的发展,从而我们自身的权利也才能得到保障。

2.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参与方式整合

互动型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中的权利意识影响最强,公共参与意识次之,对责任意识影响最弱。而在线下公民意识教育中,在集体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模式更利于培育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但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不如网络参与直接、有效。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参与方式整合,加强线上、线下公民意识教育联动,发挥线上互动优势,用线下教育补充线上互动影响模式的不足,使得互动型手机媒体参与能在培育大学生全面、成熟的公民意识中发挥积极作用。手机媒体时代的网络参与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参与主体的社群性,而通过考察网络社团的发展,我们发现熟人圈中的网络公共参与修正了陌生人圈参与中过分关注“私权利”的片面性,引入公共意愿和公共价值,更有利于发展公民责任意识。网络社团发展中对公民意识成熟的益处不仅在于“公共性”,而且在于网络社团组织互动中线上、线下的有机整合。

综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主动探索途径,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线下的实践教育和线上的参与教育进一步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等实践参与体验,使得学生首先具备一定的公民责任意识,则在互动型手机媒体的参与中,公民意识的发展才能较为全面而不偏颇。此外,课堂教育、課外教育形式本身也应该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而发展,多利用学生接受的交流模式,扩宽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范围,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从无形中培育了学生的独立选择能力,并且通过社交化传播的辅助,学生对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的结果会更容易接受,最终线上参与和线下教育的联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全面而成熟的公民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3SJD880025)。

作者简介:陈习知(1965—),男,湖北潜江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