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李德英
新课改中“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中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将“文化品质”和“文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让师生共同打造高效的文化知识课堂?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几点具体做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两种能力和两种品质。两种能力分别是: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两种品质即为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而文化品格的内涵涉及个人与社会,小到个人素养,大到社会责任,它是教育课程改革从“工具论”到“育人论”的重要体现。
文化品格是文化知识的目标指向,可见中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历史、政治、语言和文学等,是本次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化知识范畴,而适应新课标改革的北师大版教材就成为了这样的一个载体,为学生从拥有文化知识到形成文化品格奠定基础。
以“能力和素养”考查为主导的高考命题改革,使高中英语教与学多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日益显露出来。从当前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以“生词—课文—语法—练习”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语言的交际性。因此,走题海战术,“唯分数论”这种教法和学法就违背了一个基本原则: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所以,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高分低能”,“重知识轻能力”已不再是主流。他们今天的语言学习不能纯粹是生硬地记住一些词汇或句子,而是要不断了解甚至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及其来源。同时,作为高中英语教学者,也应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应与时俱进,给学生搭建与时代接轨的平台,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除了活用教材,还应积极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来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
北師大版英语教材共有33个话题,渗透了大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部分单元旨在讲解英语文化,如 Virtual Tourism, Festival, Society, Conflict, Culture Shock 等等。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文化含量高,不失为一套好的校本。因此,教师通过穿插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民族制度、政治经济等背景资料,就可以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
如,在Unit 3 Celebration单元中,教师可以介绍圣诞节的相关情况,比如围绕圣诞节的词汇balloons, Christmas carols, pudding, Christmas tree, stockings, presents,snowman等;以及家人在圣诞节前夜和当天的活动情况,例如:On Christmas Eve:
(1) decorate the house
(2) put up the Christmas tree, the decorations, the balloons
(3) put our stockings at the end of the beds
(4) try to stay awake to see Father Christmas
On Christmas morning:
(1) stocking is full of presents and sweets
(2) play with new presents
(3) have lunch
(4) sing Christmas carols
(5) laugh at jokes
此外,丰富的西方节日也可以融入课堂,如: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感恩节,这是人们庆祝收获的日子,家人聚在一起吃火鸡大餐,在美国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通过这些文化知识在课堂上的渗透,我们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知中外文化差异,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再如,在Unit 18 Beauty中, 我将通过以下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诗歌文化,感知所学内容的语言美。
(1) What is poetry? Why do people create poetry?
(2) How to appreciate poems?
(You can put yourself in the shoes of the poet and try to feel it.)
(3) Words used to describe the appearance of Santa Clause.
(4) Conclusion: Appreciating poetry needs cultural background.
3.2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根所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在外语学习中,能掌握和灵活运用词汇是一切之根本。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适时地穿插介绍英语词汇的来源,就像语文教师时常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字词的本意一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
英语词汇最初分为三部分:本族词、法语词、拉丁语和希腊语词。盎格鲁撒克逊词也称为古英语词汇,数量上仅有50000到60000个,却是英语词汇的基础和核心部分。本族语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表达的是日常生活中事物最基本的概念。法语词的由来,主要是诺曼人在对英国长达100多年的统治期间传入的。他们丰富的本土文化,扩充了英语词汇量。文艺复兴的到来,英语中也涌入了大量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涉及多个领域。现在,这三种词汇偶尔也会出现在一个句子中,例如:Your cups are black. Your 是斯堪的那维亚语外来词,cup 是拉丁语外来词,black 是法语外来词,只有are是本族语。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出现了来自汉语中的外来词。例如:Tai Chi ,yamen, confucious, fengshui, tofu, paper tiger等。
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和演变可以有助于加深其理解。例如,“culture”一词是由词根cult加后缀-ure构成,本意是“耕耘”。在16世纪以后,这个词被用来形容对人的“培养或教化”。19世纪以后,它又进一步演变为教育人的内容或受教育人的结果,就是所谓的“文化”。此外,透过词汇教学,我们也可以向学生传递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例如,在教“part-time ”一词 时,可以结合“part-time students” 来介绍美国一些青少年在生活方面独立的价值观;再如“peasant”一词,在汉语中,它是中性词,而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表示一个“文化不多的人”,只有“farmer”才代表真正的农民。
可见,文化传授首先是从词汇教学开始的,它可以引领学生走的更深,更远,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做好铺垫。
3.3在语用中了解文化
“语用学”是一种兴起的学科领域,它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英语生活化,生活英语化”,这应该是对“语用学”的完美诠释,也是学习英语的最高境界。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了解文化,不失为学好英语的有效手段。例如,英语国家的人见面时打招呼会说:“How are you?”而打电话时第一句话会说“Hello”。为什么打电话的问候语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How are you?”呢?据说,人们最初使用电话时,会问“Are you there?”以表示他们对电话能否被对方接听表示怀疑。后来Tomas Edison在一次接听电话时,因听到对方的声音,表示吃惊,说了一句“Hello”,很快这个生词就被普遍传开了。这就是Edison 作为大V的影响力。
再如,汉语和英语通常会借用不同的物体作比喻,而教师通过比较,学生则更易记住一些英语中的俗语。如“You are a lucky dog”,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不好的比喻,因为狗常被用于贬损为目的,如狗眼、走狗或其他人;而在西方文化中恰恰相反,狗却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例如:a clever dog,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
在比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性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比翻译一些常带有浓厚的本地方言句子,来让学生体会其细微差别。如
Chinese Style: Would you like a drink?
American Style: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Chinese Style: He forgot his umbrella in the house.
American Style: He left his umbrella in the house.
而结合全国高考卷,我们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2016全国Ⅲ卷B篇) Heading back downtown toward her hotel, her big-city friends were amazed at the turn of events that had changed their Big Apple dinner into a Mississippi state reunion.句中的“Big Apple”就可能会让学生费解。而实际上,人们习惯上把纽约市比喻成一个大苹果,是因为它的历史文化背景。纽约作为一个经济繁荣的大都市,人人都以能去纽约为荣。后来人们就以“Big Apple”来别称纽约。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因素。除了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英语学习平台来自主学习,例如Amazon(亚马逊), Himalaya(喜马拉雅),VOA(美国之音),the Times(泰晤士报)等。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接触,他们可以自觉地进行课外文化知识积累并且培养语言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为消除中学生的语言文化障碍,我们必须要十分注重英语文化背景,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最终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深造打好基础。讲授英语文化,落实新课标,争取让每位学生能体验到有趣、有料又有效的英语文化课,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學习反思,砥砺前行。
[1] 王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 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 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 2017.
[3] 束定芳. 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 外语界, 2005.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