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几何概型中“区间长度”的定位

时间:2024-06-01

何军海

一、问题出在哪里?

这是一节关于几何概型(人教社高中数学必修3)的习题课,在回顾了几何概型的概念和几何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的计算公式之后,作为课堂探究与研讨,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题:

(2011·湖南高考改编)已知圆C:x2+y2=12,直线l:4x+3y=25.

(1)求圆C的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

(2)求圆C上任意一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不大于2的概率.

六个小组经过积极研讨后,有一个小组未能得出完整结果,其余五个提交了各自的解答.其中有两个小组的解答如下:首先直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出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为5,而圆的半径为2 ,因此圆C上任意一点A到直线l的距离d∈[5-23,5+23],而题目要求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不大于2,即满足条件的d ∈[5-23,2],因此:P(A)=2-5+235+23-5+23=23-343.

另外三个小组的解答如下:第一步与前面两个小组

一样,容易求得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为5,然后作一条平行于直线l,并且圆心到其距离为3的直线,与圆

C相交,将圆分成优弧与劣弧两部分.由半径为23,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3可知劣弧所对圆心角为π3,从而所求的概率为:P(A)=π32π=16.(如图)

出现这样的结果,作为老师,预先还真没有想到,备课时,只是考虑如何将正确的解答给学生讲清楚,没想到“半路会杀出程咬金”,第一种结果的出现,必须要求老师快速做出反应:问题出在哪了?而作为学生,同一问题,出现两种不同的解答,并且结果也大相径庭,按照常规的数理逻辑,至少有一个是错的,那自然会积极思考:问题出在哪了?

二、真相浮出水面

理不辨不明.新课程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两种不同的结果出现,正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时刻,所谓机不可失,老师一定不能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要激发他们思辨的热情,真正做到“让学生去想”.他们讨论也好,争论也好,只要能找到问题的症结,那便是极好的!在一番理论之后,第一种解法的一位同学代表发言了:老师,我们的解法是错误的,主要是对于几何概型公式中“区间长度”的定位不准确,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找准这个问题中以谁作为测度的对象.我一看时机已到,就顺势请刚才做出正确答案的一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这位同学说:我们认为,这道题研究的是“圆C上任意一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不大于2的概率”,那我们就得形象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圆周上共有多少个点?,而到直线l的距离不大于2的点又有多少个?很显然几何概型中不能用“多少个点”来描述,因为点是稠密的,那就要关注“到直线l的距离不大于2的点”在整个圆周上的分布,很自然弧长或者弧所对的圆心角便是最好的测度.而第一种解法则是将几何形态盲目代数化,就区间论区间,拿距离谈距离,所谓A到直线l的距离d∈[5-2π3,5+2π3],而满足条件的d∈[5-2π3,2],实际上就是没有搞清楚我们在研究“谁”的概率,是“距离”还是“距离限制之下的圆周上的点”.这位同学的分析,相当于揭开了问题的真相, 实际上就是对几何概型中研究的对象产生了错位,这道题中,“距离”是对圆周上的点的描述,而研究的对象则是符合距离要求的“点”,套用当下一句时髦的话:我的概率我做主.

三、还需举一反三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同学们认识到,产生以上错误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几何概型中“区间长度”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处理几何概型问题中,恰好是一个易错点,仅有明白是不够的.教学中要举一反三,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的训练,提高学生判断研究“谁”概率的能力,准确定位几何概型计算概率时的“区间长度”.例如下面两道例题:

例1 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在斜边AB上取一点M,求AM

例2 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作一条射线CM,与斜边AB交于点M.求AM

我们看到,这两个问题不仅有着相同的入口,即“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斜边AB上有一点M”,而且有着相同的出口,即“求AM

在例1中,直接是“在斜边AB上取一点M”,那就意味着几何概型中基本事件的“区间长度”就是线段AB的长度,只需找到满足条件AM

解 在斜边AB上取一点D,使得AC=AD,(图略)

设AC=1,则AB=2,而AD=1,当点M在线段AD上时,AM

那么使得AM

在例2中,“过直角顶点C在∠ACB内部作一条射线CM,与斜边AB交于点M”主要表达的是射线CM在∠ACB内部旋转,而“点M”则是旋转过程中的“附属产品”,那就意味着几何概型中基本事件的“区间长度”是∠ACB的大小,只需找到满足条件AM

解 过C点作一条射线交AB于D,使得AC=AD.(图略)

在等腰三角形ACD中,由于A=45°,所以∠ACD=(180-452)°=67.5°.当射线CM在∠ACD内旋转时,AM

那么使得AM

罗增儒教授在他的《数学解题学引论》中说:“分析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是学会解题的有效途径,至少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之前,这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好主意.”通过上面典型例题的思辨,让学生感受到准确定位“区间长度”,是几何概型问题得以正确解决之关键,这就要求解题中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特别是搞清楚在当下的问题模型中,谁是真正的做主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