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梦与诗人精神家园的回归

时间:2024-06-01

罗静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27-02

摘 要: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把握古典诗歌的意象,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领悟作者要表述的情感。中国古典诗歌强调“诗言情,诗言志”,崇尚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自由,诗歌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由外到内的幸福。通过赏析本诗的梦境之奇、意境之美,教师能带给学生诗意的心灵濡染。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文本的解读,解读要义要定位在梦境画面的分析与李白自我精神家园的回归的分析上。

关键词:梦境;想象还原;精神家园;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知人论世

李白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带着复杂心情创作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呢?课文文本注释①“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被放出京”“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这些信息暗示出李白寄情山水的主要原因是仕途不顺,但这些信息还不够。李白作为“盛唐气象”的重要代表诗人,作为对后世文人产生重大精神影响的诗人,这些信息对于学生去理解把握李白在这些诗中蕴含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结合相关史料来看,李白25岁时离开四川,开始了长达16年的漫游生活。他满怀济世抱负,不屑参加科举,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其42岁时凭才名奉诏入长安,诗才得唐玄宗赏识,得以陪侍左右,一方面他因诗才得皇帝宠信,另一方面又因放浪形骸,不愿趋奉权贵而遭到排挤和诋毁,连玄宗都对其不满。仅仅一年多时间,李白被赐金放还,他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彻底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李白的一生其实都在流浪,他并没有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可谓是仗剑天涯,游历了名山大川,雄奇险峻的山川与他叛逆不羁的性格合二为一。他告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因此,《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文眼就在诗人直抒胸臆的这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摧眉折腰”是屈心抑志、趋奉权贵、忍受屈辱, “安”是反问词,这样的行为姿态怎能使我快意舒心?此句一吐居于长安的郁结悲愤之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诗人也决不为功名利禄奉事权贵。这一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抚慰心灵,对名山仙境的向往,则出自于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对人生几多失意的深思。李白是天才的诗人,又是游侠、隐士,他以淋漓酣畅的诗笔,尽情地舒展开着想象的翅膀,释放出他特有的精神追求。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解读梦境

(一)理清思路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境虽奇,脉理极细。”在梦境解讀部分,可通过把握时间地点的变化来把握诗人梦中行踪与梦中所见所闻,理清思路文脉。

思路:月夜剡溪—清晨半山腰—白昼山中—暮色苍茫的深山—深夜仙境。

(二)解读梦境,领会诗情

寻找情缘,辨识情物,想象还原,品味情境,领会情意。

1.月夜剡溪

情物:月夜、镜湖、溪水、猿啼、谢公宿处。

以联想想象还原画面:诗人踏月入梦,飞度镜湖,月影相照,见朗朗月色、皎皎月光、澄碧湖水、漾漾渌水、闻凄清猿啼。

情境:清幽寂静的幽美意境。

解读:此时的诗人是飘然而快意的,“飞度”以夸张笔法写出李白急切兴奋又轻快的心情,湖月“送”其至剡溪,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湖月有心有情,表现诗人在这清幽寂静的环境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2.清晨半山腰

情物: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

以联想想象还原画面:山路直通云霄,海日初升,天鸡高唱。

情境:壮美奇绝。

解读:此时的诗人沉醉在这壮美的景色之中。当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谢灵运是东晋山水诗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业,但是却不得重用,他忧愤于心,于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这里穿上了谢灵运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的忧伤),登上盘旋至云霄的山路,在半山腰,见到波澜壮阔大海上喷薄而出的旭日,听到了神话传说中的天鸡高唱之声,以视听结合手法描绘出一幅壮美奇绝之画面,“半壁”尚且如此雄伟壮观,那“绝顶”又会是如何呢?诗人的心情是激动的、难以平复的。

3.白昼山中

重点词句: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忽已暝。

解读:此时的诗人陶醉其中,乐而不知返。在千回万转的山石间,道路弯曲没有方向,旦暮之变何其倏忽,诗人迷恋着烂漫的花,倚靠着奇兀的石,沉醉在天姥山奇美的风景之中,竟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推移流逝。

4.暮色深山

情物:熊咆龙吟、岩泉震响之声、欲雨之云、生烟之水。

还原画面:熊在咆哮,龙在吟啸,而且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在急剧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水面升腾起烟雾,置身这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身居高危之地而毛骨悚然。

情境:阴森恐怖、离奇险怪。

解读:在这幅画面中,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咆吟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受惊战栗,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诗中通过“一咆一吟”的听觉描写,表现令人惊心摄胆的景象。深邃的峡谷中岩泉发出震天动地的响声,浓密的深林黑黢黢不见边际,乌云密布,水汽弥漫,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前面是浪漫主义的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的抒情,既深且远。此时的诗人在这阴森恐怖离奇险怪的景色中,深感震惊迷惘苦闷。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诡而转入神奇,全诗也进入高潮。

5.深夜仙境

情物: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洞府、天空、宫殿、神仙、日月、鼓瑟之虎、驾车之鸾。

还原画面:霹雳雷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许多神仙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老虎奏乐,鸾凤拉车。仙境的场景是这样的壮丽!

情境:光明灿烂、壮丽辉煌。

解读: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看到这种壮丽的景象,诗人心中无疑是喜悦和兴奋的。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炫目,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还有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诗人在这种繁华之前,只是一个旁观者,只是一个过客,所有的热闹与他无关,仙人众多,华衣彩服,但是,却只是一个梦幻,在李白的诗歌中,用到大量的“我”字,如“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仰头大笑出门云,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在诗歌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然而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只是写了一场自己无法参加的盛会,在极其热闹的场景后,我们却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失落。这种落寞之情让诗人写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的句子。

三、自我精神家园的回归——解读梦与李白精神世界的关联

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书中指出,白日梦就是幻想。弗洛伊德认为,睡眠中的梦也是幻想, “语言早就以它无比的智慧对梦的实质问题做了定论,它给幻想的虚无缥缈的创作取了个名字,叫‘白日梦”。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无异于白日做梦”。作家创作时便是处在白日梦之境,将积压在潜意识层下的欲望冲动倾吐出来。文学与梦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是潜意识的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诗人把不能满足的愿望,以梦境的形式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得到宣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很好地体现了文学与梦的关系。

所谓“梦由心生”,这篇作品是在李白“跻身朝廷”又被“赐金放还”从政梦想破灭后情感压抑所致,他由于生存困境而内心焦虑,政治上遭受打击,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能向虚幻的神仙世界与远离尘俗的山水丛林去寻求解脱。作品内容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想象的过程性。诗人并不是要重点表达梦中天姥山仙境的神奇美丽,而是要倾诉自己对心灵解放和精神超脱的渴望。李白将潜意识的情感压抑转化为有意识的梦,将梦的过程、梦的热烈记录下来,展示内心的渴望,展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精神家园,是心与灵的对白。陶渊明把积极的入仕与消极的退隐在风光优美的田园中统一起来,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人格。“庄周梦蝶”是庄子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李白的梦游天姥并不像庄子以哲人的眼光参悟人生,而是以独特的梦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李白的梦境描绘中,天姥山有如仙境,古代文化仙境说与道教洞天福地为仙境的说法都融入文章之中,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诗人有着强烈的仙人意识。在诗中,诗人在月光下飞升,飞越镜湖来到天姥山,着屐登上,见到壮阔雄伟的海上日出,山路盘旋,千回万转,倏忽间暮色降临,耳畔传来熊咆龙吟,惊魂甫定,又电闪雷鸣,山崩地裂,一个光明灿烂壮丽辉煌的神仙世界呈现在眼前。李白在仙境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以梦的形式修葺了一个精神的巢穴,让疲惫的心灵得以短暂的休憩。通过梦游,李白让现实的自我在精神世界里获得暂时的解脱,暂时忘却现实的苦难,消解生存的焦虑。这更是诗人新的理想追求,山川峻美,名山大川皆仙境,到底什么是人生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梦游天姥吟留別》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随即被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李白的梦境是对命运抗争诗化的表现,他以梦的方式完成内在渴求的达成,通过梦境完成自我精神家园的回归,梦是李白消解焦虑的有效途径,缓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为疲惫的诗人本我的回归修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功未成身未退的李白在矛盾之中寻找精神的解脱。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5-136.

[2]叶嘉滢.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4:18-60.

[3]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226-3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