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学机智:指向教学成功的秘诀

时间:2024-06-01

摘 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而这种生成的课堂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善为师者,总能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设疑激趣,顺学而导,就地取材,转识成智,使课堂更具睿智、灵动,更加精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资源;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2

作者简介:刘耀琼(1970—),女,福建仙游人,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一、设疑激趣促生成

设疑激趣,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有需求时创设问题情境,譬如,于无疑处设疑、与空白处设疑,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疑的求知欲望,也易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无疑可以让一堂平淡的课变得精彩而有活力,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师:“你们听说过《时代周刊》这本杂志吗?”

生:“没听说过。”

师:“《时代周刊》是一本在美国,甚至全球都非常有名的杂志。该杂志每年度都会评选一位年度新闻人物,这位新闻人物是面向全世界的。评选人物——邓小平,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香港回归知道吧?这件事就是邓老主持下完成的一件大事。1979年和1986年,邓老两次被这个杂志评为年度新闻人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呀!”

生:“哇!”

师:“就是这样的一个杂志,就是这样的评选人物的大事件,它的评选结果对全世界都是影响很大的,绝不能草率。想不到,该杂志在1998年度评选出来的‘年度新闻人物却让人大跌眼镜、目瞪口呆。你们想想到底评出的是什么人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

生(齐):“地球。”

师:“《时代周刊》杂志在该年度评出的年度‘新闻人物就是地球。吃惊吗?为什么?”

生1:“年度新闻人物应该是人,怎么成了选地球呢?”

生2:“地球是人吗?”

师:“一切尽在课文中,请大家打开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在案例中,笔者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唤醒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妙处在设置不易质疑之问,调动学生“兴致高、心里想做”的心理因素,激发阅读兴趣,促进课堂的自然生成。

二、意外之“错”绽精彩

教学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演“教案剧”的过程已经不存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预设中意料不到的事。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教师的智慧冷静处理,将错就错,去引导、点拨,让学生参与到找错、纠错活动中,去发现、去拓展,获得思维的发展,让课堂绽放动态生成的精彩。

笔者参加片区教研时,听一位青年教师上《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在学习“豌豆妈妈更有办法”一节,引导学生对理解“更”字时,授课教师一直引导学生接受豌豆妈妈的方法比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的方法更好。可是,在讨论中,一位学生提出异议:“老师,蒲公英的种子是借着风传播的,苍耳的种子是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四海为家的,怎么能说比豌豆靠太阳暴晒裂开的传播方法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授课教师愣了一下,就问这个学生:“如果你是植物的种子,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来旅行呢?说说你的理由,好吗?”这位学生发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一种传播方法比较好?”课堂上又开始热闹起来了,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来面对这个“更”字。此后的结果,答案当然是精彩纷呈。

在案例中,教师在预设时的方向是错的,经过课堂的互动、学生的提醒、自己反省和巧妙引导,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让学生拥有了科学的怀疑态度和追求真理的可贵勇气。

三、顺学而导促思维

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顺学而导、应学而教,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机会、资源,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感悟,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弄清楚 “为什么”,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见多识广呢?我在巡视指导中,突然听到一个学生嘟囔了一句:“跳鱼儿怎么会有跟青蛙一样的脚呢?”我不禁一愣,一个念头闪现脑海,不经意地一问:“是啊,鱼怎么会有脚?”教室安静下来了。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你也跟闰土一样见多识广,老师很佩服你。大家见过闰土所见的跳鱼儿吗?”

生(齐):“没有。”

师:“对,你们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闰土见过,还告诉了我们。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一下子就反应过来,纷纷说道:“闰土见多识广。”甚至有一位学生说:“是我们孤陋寡闻。”

師:“是呀,课文中对这件事情的描写主要是要表现少年闰土见多识广,间接体现 ‘我和‘我往常的朋友见识少。”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提问看似与课文主旨毫无关系,可是,有经验的教师总会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自如地应对,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与文本所表现的主旨结合在一起。从案例上可以看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教师如果教学智慧不够,就会含糊带过,不能有的放矢,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好的。

我们都知道,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不稳定性、不持久性,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明确导什么、怎么导。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学生通过朗读,对于片段所讲的内容都一清二楚。至此,“意”已明了,“言”未贯通。虽然,学生认为自己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得差不多,但作为教师,在文本解读中需要落实的“言”还不到位。于是,笔者又追问:“雪水‘汇成小溪一句能把‘汇成改为‘流入吗?”这一追问,问出了学生的兴头来了。看他们一个个认真读书的样就知道追问的结果。岭多山广,本来到处都是积雪,一下子融化了,漫山遍野融化为水,自然汇流成溪。这一追问,问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问出了学生对语句的理解,由“意”到“言”,言意兼得。

四、就地取材促发展

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善于创设良好的氛围,充分挖掘课堂一切相关条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就地取材法,是激励语文教师用敏感心灵去应对教学突发的信息,从中选择相关的资源,重新整合为教学环节。 学生思维和环境、时机一碰撞,课堂别有一番风韵。

如《桂林山水》一文在描写山水的特点时采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是进行读写迁移的好例子。在学生感悟水的特点的内容(第二自然段)之后,笔者让学生自己按照学习这部分的方法自学描写山的内容(第三自然段)。在学生充分感悟这两部分的内容之后,笔者顺手就地取材,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描绘家乡的山水。学生本来沉浸在文章的氛围中,写作心理跃跃欲试。学生品读课文后,已经不再停留在作者的情感中,萌发一种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心理倾向,也想勾勒家乡的山水。因为此时正好是春天,学生一动笔,思如泉涌,文如玉珠,佳作迭出。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笔者敢于接通学生与作者的写作思路,凭借学生熟悉的家乡山水的景色,迅速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描写生活空间,从而掌握本文写景的手法。教学机智,就在于让学生熟悉的事物及时进入课堂,成为教学的有效步骤之一。

参考文献:

[1]汪凌霞.关注课堂动态 实现有效跟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7):59-61.

[2]罗春君,丁群根.给阅读教学装上高质对话的引擎―新课程观下有效话题的建构策略例谈[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3):115-11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