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实小路径下的新青教师专业成长图谱

时间:2024-06-01

吴静 曹艳 王婧

摘 要: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基于实际情况,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将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结合,在不断的实践中构建了实小路径下青年教师成长体系——“新青教师专业成长图谱”,探索出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策略,初步形成了新青教师校本培养文化,促进了新青教师专业化队伍不断成长。

关键词:新青教师;成长图谱;培养;实小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6-0127-02

一、因校制宜,寻找创新支点

年轻的面孔鲜活有力,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他们入职5年,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新青教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师资队伍相对年轻,201名教师中新青教师约占70%,他们平均年龄为26.3岁,其中研究生学历占13%,其余均为大学本科毕业。这群新青教师们有热情、有想法、有学识,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可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新青教师们入职时间短,缺乏教学经验成为他们的“短板”,亟待实践经验与专业的引领。如何促进青年教師更好、更快地成长,成为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多元联动,构建成长图谱

(一)坚持1种导向——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聚焦新青教师的成长需求。学校组建由学校行政、教研组长、资深教师构成的核心研究团队,系统梳理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诸多困惑,如采用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学校新青教师的职业成长需要,形成“问题串”:“你对成长有什么需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教师?”“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等,再探索科学合理的“菜单式校本培训”内容及相关课程体系——拟定出不同的培训专题,制定出培训“菜单”,而教师则依据自身需求选定要研修的项目,从而在自主化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学习,达到在短时间内促进青年教师有效成长的目标。这一切都以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青教师成长需求”为依托,纵横深入予以研究。

(二)深化2种融合——线上线下、个人团队

线上与线下融合,构筑“无边界”学习共同体,即在传统线下研训的基础之上,积极回应时代的变化及移动浪潮,运用线上研训,如通过沪江网“网课”、蒲公英各系课程等,通过CCtalk、微信、QQ等互动平台及思维导图等,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放大知识效益,实现能力迁移。线上线下结合,融汇成一个巨大的学习型教师群体。

个人与团队融合,打造专业集群。我们不但关注新青教师的个人成长,同时也强调个人与团队的协同发展。学校的“研中心”成为炙手可热的研讨集散地,在这里,我们实现了个人和团队的无缝融合,协同成长。

(三)提供3项保障——时间、经费、评价

时间保障方面,我校实行双轨道教研,即校内+区内教研时间。每周除了周三、周四区内教研,校内各学科还有固定的研训时间。周一下午语文、周二数学、周三上午一二节综合,每周五四点半到五点半还有全校集中式研训。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行政连点学习。

经费保障方面,个人培训经费到点到位,以去年为例,达到了35个项目、154人次、20多个主题的培训力度。团队经费则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评定。

评价保障方面。团队评价中,由学校教科室制订详细的教研组考核标准,每月教科室进行综合评定,按评定结果实行奖励机制。个人评价里,我们由区级学分发展到校内学分,设置了活动出勤、参与讨论、参加校内竞赛、参与课题或特色项目、教育叙事日志等十项个人评价指标,突显团队中的优秀个人。两种评价进一步强化了团队与个人的协同管理,为新青教师的成长保驾护航。

(四)依托4个支点——管理、路径、课程和情怀

支点一——有高度的“矩阵式管理”

在校长室的引领下,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办公室、总务处、督导室分工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常规管理中,10个教研组和5个年级组齐头并进。特色推进中则依靠各学科的特色团队,即学科导师团队、集体备课指导团队、特色项目团队、课题研究团队、职工之家爱心团队……相互交织和支持,成为新青教师成长的有力保障。

支点二——有深度的“实小路径”

我校教科室以“新青教师工作坊”为支点开展系列研训活动,打造适应我校新青教师专业发展的“实小路径”:

路径一:目标规划。我校倡导新青教师每学期自我制定个人规划,精准定位,即“六个一工程”:一个小课题、一堂优质课、一篇教学论文、一次心得体会、一份个人成长规划、一本书的阅读。教研组内每个月定期以校内学分方式予以督促,“实小导师团”点对点跟进,协助教师自我诊断、规划目标、设计路径。期末教研总结联动进行规划达成“复盘”,“大咖”现场诊断。如此,同时关注了过程与结果,引导新青教师从经验中学习,提升学习价值。

路径二:课题带动。我们倡导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大小课题全面铺开。区级小课题涵盖语文朗读、数学课例研究、英语绘本、美术陶艺等各个方面,在骨干教师的引导下,新青教师得以提升和发展。同时,借助已立项的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推出“菜单式校本培训”研究策略,调查分析新青教师成长中关注的问题,并确立数十项“微技能”培训菜单,体现出“菜单式”“按需施培”的原则和特点,引领新青教师专注教学细节,夯实技能。

路径三:项目引领。我们倡导将项目研究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新青教师开展项目研究。如团队特色项目中“洪老师讲题系列”,以“互动+沙龙”的形式向全校师生推送经典数学习题,线上线下互动共享;统整课程项目里大到学校层面的二十四节气大统整,小到教师个人自主设计的小统整:“数学+ 绘本阅读”“数学+超脑麦斯思维训练”“作文+科学实验”等;学生学科小课题项目“桥的认识”,让学生们走进桥的世界,挖掘其中的无穷奥妙。这一系列项目的研究,促进新青教师的专业发展。

路径四:活动助推。我们倡导教师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共享与合作成长。师徒结对中,我们提供多对一、点对点的帮扶策略;“灵溪大舞台”中,我们进行教学技能比武,同伴互助、切磋成长;“教师论坛”中,我们诗意行走,分享所思所感;“实小演说家”中,我们诉说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成熟教师示范引领月”“青蓝工程阶段验收月”“学科周展示月”中,我们开出多节精品课,共思共赏……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都立足于帮助青年教师设立专业成长目标,对新青教师有“放”有“扶”,打造新青教师的专业发展。

多部门联动更是亮点:教导部门的月教案检查、作业检查,“学情观察员+质量监测”体系,处处渗透着精细化管理;德育部门的班主任月常规培训、教师心理團辅,时时体现着精准化培训,有效促进了新青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支点三——有广度的“内外同致课程”

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与文化变革的核心元素,我们正着力探索并打造“内外同致”课程体系,它分为“圆心系统课程”和“同心系统课程”两大部分,“圆心系统课程”指的就是学生的课程,“同心系统课程”指的是教师和家长的课程。而实践这一课程体系的途径就是学科统整,即“学科内”课程统整和“学科间”课程统整。“学科内”课程统整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是体现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上,二是依据学校背景、文化形态、教师能力、教学风格,对国家课程进行符合学校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结,三是打破教材编排结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重新融合,二度转化。“学科间”课程统整就是打通A学科与B学科的重组,发挥跨学科统整的综合优势,以统一的主题将相关内容深度融合,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线并行的课程构建战略。“内外同致”极大地激发了新青教师强大的成长势能,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统整课程项目,分享创意,点亮智慧。

支点四——有温度的“人文情怀”

新青教师的成长,还少不了温暖情怀的一路相伴。教师节绿意盎然,校长、书记奉送绿植;中秋节情意浓浓,工会寄赠中秋“礼包”。还有“伙伴互助”式的实小教师社团、“经验分享”式的“感动实小”等系列化的主题活动,让每个新青教师心中充满温情、洋溢幸福。

三、齐头并进,聚力品牌愿景

华师教育研究院刘术红教授在谈青年教师成长时提道:“莱辛在《恩斯特与法尔克》里解读古典教育时,谈到蚂蚁与蝴蝶。他指出大多数人都是地上的蚂蚁,只有少数人是天上的蝴蝶,可谓高蹈于芸芸众生之上。蚂蚁是如何从蚂蚁中脱颖而出,变成蝴蝶的?尤其是,在它既不是蚂蚁又不是蝴蝶的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或许,我们有幸能成为这个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并努力扮演助推者的角色,虽并不敢轻易自诩为‘助推者。”其实,这也正是我校推动青年教师成长的初心之所在。近五年来的且行且思,才有了新青教师们的学有所长、交融碰撞、齐头并进。作为教育理想的见证者和践行者,我们既要脚踏大地,又要仰望星空。我校提出了“提升教育品质,打造品质教师”的品牌愿景,希望在不断的团队学习中,那一只只“小蚂蚁”能渐渐成长,完成一次次蜕变,迎来新的突破。

“只只蚂蚁爬上树,翩翩蝴蝶晴空舞。”生命是美好的,教育也是美好的,学生们有了一同成长的良师,教师们有了共同成长的益友,那教育也将如生命般美好!

参考文献:

[1]周赞梅.专家教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朱永新.站在教育结构性变革的门口[J].人民教育,2016(20):40-4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