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校德育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时间:2024-06-01

曾建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是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德育功能显著,有选择地继承和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通过生动有效的施教途径,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有其显著的育人效果,故此,学校德育必须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关键词:学校德育;传统文化;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经过历史的选择,积淀了数以百计的文化经典,堪称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当今,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德育功能显著

在内容上,我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良的伦理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荣辱观的论述,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传统而运用于当今,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道路,使古代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孟子曰:“吾养浩然之气”,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这种高尚气节、讲求情操的意识,孕育了中国人的慷慨正义,并逐步升华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我们的学生正需要有如此大义和气节,拥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这样才会胸怀天下,并会自动自发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慨叹。“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朽灵魂,是民族精神贯彻古今的优秀传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念能引人向上,顽强拼搏,催人奋进,不屈不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着民族的向心力,鼓舞着民族的自信心,激励人民奋发向上,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强盛。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决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无论何时,都是推动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学校德育必须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帮助青少年树立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古代传统文化重视人格的养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有利于探索学生人格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人格教育可发挥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鲁迅先生曾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传统文化教我们要执着坚贞、鞠躬尽瘁、国家为先、矢志不渝、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等。学生的人格是一个长期的浸润过程,传统文化的元素充盈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德育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的源泉,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的人格养成获得一种可持续的提升之力。

传统文化还特别注重道德教化和品德培养。古代非常崇尚“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重义轻利”,君子能够做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孟子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孟子构思的五道乐土,即理想社会,而理想社会的构建必须以建立“人本”的道德秩序为基础,那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人坦荡、奖掖后学,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富足、安乐、和谐的理想社会。

古人认为学习教育对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很重要,而文化教育本来就是教人向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因此古代的教育也十分注重“以德为本”这一理念,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在方法上,我国传统德育中的内省法、行为养成、强调修养自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理念,我们要继承和领悟。

二、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1.继承传统文化内容、性质和方法的选择

继承传统文化要注意选择性继承,选择传统文化中至今被人们所推崇的、符合先进文化标准的、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内容上选择既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又切合学校当前德育工作实际需要的经典篇章。采用适合学校发展,切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如诵读法、讲解法、环境熏陶、实景瞻观等。

2.继承传统文化的计划和安排

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要定期制订传统文化继承的教学方案和活动计划,计划和安排好每阶段教学或活动的目标、过程、结构、总结和反思等。方案和计划的编制可以学科渗透、主题活动设计、综合活动设计、校本课程等基本形式为载体,要做到注重实效、便于操作、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

3.根植传统文化于学校德育体系和总体教育体系

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等庄重的场面宣传、发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诵读《中庸》《大学》《论语》《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唐宋诗词、古代文学名著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大兴诵读经典文化之风,让学生在诵读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感悟其文化内涵,让经典传统文化赋予现代人精神力量,在现代学校对新文化的构建过程中,使传统文化成为学校已有文化基础上再生长的催化剂。针对学生群体,运用心理强化、心理定势等心理机制,通过认同、适用、同化、融合等多种心理过程,依托传统文化继承的多种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理科课程也可结合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容,艺体课程应将经典名乐、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中国武术等民族文化瑰宝渗入教学内容。另外,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开展主题(校)班会、团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影视片等,通过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每周背一首诗词、每天记一句名言警句等形式,凭日积月累功夫积淀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开花。

我国在2008年改革的假期制度,增加了传统节日的假期,意在提醒我们注重传统文化风俗,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类似于这种资源,在学生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文化育人,这不失为继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之一。比如设计有关端午节的主题班会,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以及“屈原投江”的故事,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意识,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当然,除传统节日,还有很多文化资源可以挖掘,并通过生动的方式将其融入对学生的德育之中。教师要积极发掘文化资源。

育人为先,立德为本,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美德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学校德育应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第三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