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习型师生关系探析

时间:2024-06-01

杨 维

摘要:学习型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拥有共同愿景、不断超越和创新,并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互动氛围,最终达到顺应变迁和持续发展的目的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本文在探讨学习型师生关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大学师生关系的现状,从而提出构建学习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习型;师生关系;有效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社会改良运动,人们进入了一个以学习力取胜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高校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一定的消减,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因此,师生关系的讨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背景。本文以学习型社会为背景,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视角,阐示一种新的学习型师生关系,重新解读教师的角色和功能,以期为高校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一、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内涵解读

学习型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如果仅以字面意义和认识先见来解释会造成对学习型师生观的误解,弄清学习型师生关系的界限与内涵,是本文得以展开的基础。学习型师生关系既代表师生发展的一种现实状态和形态,又是学校改进的一种理想设计。它包含以下几点:

1.拥有终身学习理念,实现自我超越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强调个人学习活动在一生中自主地、多方面地、持续地或者经常性地进行。具体来说,它突出强调的是以下几点:①强调主体转换,体现个体的生命需求和发展需求;②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学习权利,重视学习者个体的参与意识;③强调对学习内容、过程与方法的自主选择,注重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当今的时代,需要的更是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否则必定要落后。

2.共同愿景是师生进步的推动力

共同愿景是一个群体力量愿为之奋斗、可实现而又有挑战性、具有召唤及驱使人向前的使命感的愿望、理想、愿景或目标,是一个涵盖目标、核心价值观及实现目标与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的目标系统[1]。学习型师生关系的真谛在于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它为师生学习提供能量与焦点。通过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逐步形成对全校师生有感召力的理想和目标。高校要由下而上,融合教职员工的智慧,制定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从而产生强烈实现愿望的动力和希望。同时建立班级愿景,即应有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当学生实际参与愿景拟定的行动时,才会发自内心、负起个人责任与自愿自发参与学习活动,共同为达成班级愿景而努力。

3.学习与创造紧密联系

学习型师生要把学习转化为永不止息的创造力,扩大创造未来的能量。如果对待学习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那是毫无意义的。学习型师生之间有着不断创造未来、创造自我能量的关系,从而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现代社会要求教育更应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具有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其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某一结论性的内容,而是要重点放在学会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上,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一种全新的自主创新性学习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由维持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因此它要求师生之间进行研究学习,将知识转化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取更多的知识,再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看问题的新的视角和创造力。

4.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意义的团队学习

在学习型师生互动中,学习不仅仅是让成员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并把自己的理想目标与团队的理想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重新创造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团队活动与学习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发扬参与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培养开放超前的思维方式,运用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思考方式代替传统机械的、零散的、静态的思考方式,不断地研究、讨论、调整和改革并在团队活动中付诸实施,把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有效结合在一起,全力实现共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从而使成员在学习和活动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总而言之,学习型师生关系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与具体措施,促使其师生拥有终身学习理念,以共同愿景为推动力,从学习中激发个人生命潜能,充分实现自我,进而带动学习创新,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互动氛围,最终达到顺应变迁和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学习型师生关系中,师生成为良好互动的有机体,弥漫着积极的文化追求,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发展方式。

二、构建学习型师生关系的现实依据

笔者2009年5月在某大学做了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2份,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88%,符合统计分析要求。从调查结果总体上来看,高校师生关系淡漠,沟通交流比较少。

1.师生之间存在学习智障

所谓学习智障并非指我们身体或智力上出现的问题,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和组织机体中,使我们难以真正进行有效学习的旧知识、旧观念和旧的习惯等。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企业中的管理团队常把时间花在避免使自己失去颜面的事发生方面,同时佯装每个人都在为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为了符合团队形象,他们设计不同意见的时候,保守的人避免谈及这些歧义,共同的决定更是七折八扣的妥协[2]。在师生关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团队迷失的严重智障。在学习中,大学生处于弱者地位,没有自己的主见与思想,一切围着教师转。某些默认的规定成为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交流学习中,41%的学生发现老师有误,一般不会主动提出。这样的关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多是“积累型”和“继承型”的,很少有“发现型”和“创造型”的,而且使得很多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奉承等不良习惯。

2.师生互动存在失真现象

师生互动的失真现象主要表现在师生互动的形式化和师生间的情感疏离。据调查问卷显示,73%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很平淡,仅限于课堂交流。从常规的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师生的积极互动极少,课堂基本沿袭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即使部分教师认识到自己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开始有意识地提升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通过课堂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身却成为了旁观者。同时据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另外,相对课堂正式互动来说,非正式互动重视不足。52%的学生反映和教师课外交流的机会很少,每次上完课后,教师便拿着自己的书本匆匆离去,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此结束。师生在课外很少见面,课堂上是师生,而课外就形同陌路人。

3.师生组织关系异化

现代教育领域师生关系已经失去了它本义上以教育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和手段相颠倒,师生关系的本质被扭曲。教师与学生成为一种契约关系,同时被赋予了一些商业化、庸俗化的成分。学生上课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拿学分,教师上课也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早已失去了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书使命感,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也逐渐被眼前的、局部的、外在的需求逼迫得越来越功利。教师传授知识和传播文明的主体功能也逐渐被忽略,情感功能被过分强调。这混淆了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也造成大学教师非职业化愈演愈烈。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一种基于学生长远、全面的和内在考虑的学习观,应告诉学生——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可以使自己更加热爱学习也更加热爱生活。

三、构建学习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从高校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得出,高校师生关系目前出现异化倾向。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而总的来说应从高校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来总结原因,本文从大学管理制度、师生交流渠道、教师与学生个体影响因素方面去着手,提出以下实现学习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1.构筑学习型校园文化

学习型精神文化是学习型校园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体表现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大学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学习型精神文化要求大学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精神的、具有创新性的奋斗目标,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摆脱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注重人力价值的实现,进行成“人”教育,培养健康的完整意义上的人;努力创建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设立“以学为本”校训,正确引导大家树立学习型师生观,鼓励教师与学生创建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自我发展。

2.优化师生学习平台

积极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搭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共享平台。比如在教师中开展名师报告会、师德报告会、演讲比赛、论文比赛等活动,实现教师信息、知识、思想的共享。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各种辩论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学科论坛等。例如,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着力强化探求真知的学术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学术自由,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学校及部分院系和有关部门建立了学术沙龙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定期参加学术沙龙活动,促进不同学科的学术观点交叉融合和知识创新,促使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3]其次,随着现代网络的普及,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拓宽师生交流的渠道。

3.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潜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应健全和完善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流程,建立一套层次清晰、要求明确、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评价程序。比如,抓好岗前培训,加强师范专业课程和教师基本功的进修,使每一个教师都达到合格教师的标准。

4.完善团队学习的有效机制

在学习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中,团队学习面临着师生原有的心智模式的局限,面临着许多旧有传统的阻碍,那么我们需要在一定政策上和制度上予以保障。高校在建设学习型学校的实践中往往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巅峰时期,都是典型的团队学习,学校对于师生学习尤其是团队学习有一个很好的保障机制,那就是“教授治校”的制度。这个时期,其实学校没有校长,教授委员会有三个主任委员,就是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北京大学的蒋梦麟、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教授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对学校的学术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具有最高决策权。[4]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压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扩大课堂共同讨论以及实践的比重,师生可以共同参与课堂教学,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团队学习的反馈机制,即高校师生在反思中总结成绩、认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柳恩铭.学习型学校的管理理论与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2] 范爱民.创建学习型组织实践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 伊继东,周本贞.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