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组式教室座位安排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6-01

赵 韧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外语教学中座位排列的弊端的分析,引出了小组式教室座位安排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的实施过程的描述,并分析了这种座位安排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活动步骤;课堂效果;师生关系;合作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外语教学都采用行列式的教室座位排列,因为其酷似农田中的秧苗排列,故此又叫“秧苗式”。“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在师生关系上缺乏平等的观念和氛围,课堂上只有少数的尖子学生唱起“主角”,大部分学生当了“陪客”,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外语的实践量少、面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造成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学双方都很痛苦,但是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克服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情绪,如何提高上课效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收益,“打开口”来说外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改变课堂的座位排列方式成为一个可探讨的方法[1]。

一、小组式教室排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本文中的小组式教室排位的具体方法为:将课桌在教室内分散放置,每张桌可以由两三张课桌合并组成,3到5个学生围坐在课桌旁。这样的排位方法一方面利于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另一方面又方便老师到各个课桌旁分别指导[2]。这种教室排位方法被称为“咖啡座式”排位法。

以一次在小组式排位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例,实际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3]:

1.确定目标阶段

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归属于教师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向全班陈述学习目标。这里的学习目标不仅指具体的学习内容,如语音、语法、句型、会话等,而且还包括学习的策略、方法等。

2.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根据学习目标,由学生个人自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小组讨论阶段作准备。

3.小组讨论阶段

在已经自学和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小组成员要汇报各自的自学情况,并且在讨论的基础上,获得对问题一致的答案,并共同帮助能力比较差的小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找到正确的或者与正确答案接近的解答。

4.组与组交流阶段

小组内部的讨论结束以后,即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即全班的交流。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发言,汇报组内讨论获得的共识。其他各组在其发言完毕后可以作出补充、质疑和评论。对于有异议和疑问的问题,组与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和解答。

5.总结反馈阶段

教师按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通过课内练习等方法巩固学生知识,检测教学结果。对学生中产生的具有共同性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学生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

二、小组式教室排位的优点

1.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记忆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

2.对建立课堂上新型师生关系的影响

小组式教室排位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群体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对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影

小组式教室排位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交往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互相认识、交流、了解的机会。通过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综合群体的意见,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长此以往,学生会认识到:任何成功必须依靠每个个体的积极参与与相互间的合作才能实现。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必将得到充分的发展[4]。

4.对人际交流能力的影响

大学生青春年少,处于生命中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记忆清晰,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积极向上,是发挥聪明才智的最佳时期。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这种欣赏不仅来自老师,也来自同伴。而小组式学习则充分地把个别化和人际互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小组活动中,成员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同学间通过提供帮助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又通过互相关系满足了归属需要[5]。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流技能。这正是许多独生子女所缺乏的。

当然,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座位编排模式也没有万能的,教学情景千变万化,所有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编排模式,同时也要考虑与之匹配的教学环境,从客观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灵活选择,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时见.课堂学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伟.教室设置与学习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04(1).

[3] 唐晓杰,等.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4] 大卫·W·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史密斯.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刘春红,孙海法编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