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时间:2024-06-01

程 晨

摘要:新课标开始逐渐注重小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是小学生思维发展及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核心基础,然而低年级这个学段的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特殊,因此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是该策略研究的核心。

关键词:低年级;思路意识;解决问题

低年级应用题,在新课标中体现为简单的“解决问题”,就是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的一种直接解答的应用题。研究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低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特征以及小学生在学习应用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

一、低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特征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内容已经不是作为孤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上了,而是表现为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进而学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在编排应用题时不能急于求成,而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才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解应用题成为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内容的重要特征是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课本常常图文并茂,注重量与量之间的比较或一些生活小问题的解决,注重用多种思路解决应用题。

二、多数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应用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点: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感兴趣的因素,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向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尽管低年级应用题的选材难度比较适中,但多数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应用题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

1.机械任意地联系,套用习惯的计算方法而形成了思维定势,思维不能根据具体问题而灵活地转移

例:小丽买了6支铅笔,5支钢笔,3块橡皮,问小丽共买了多少支笔?

错误列式:6+5+3=14(支)

2.没有对问题的实质进行综合、分

析,将现有条件中一些量之间的关系混淆

例:一年级有故事书7本,比文艺书多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

错误列式:7+5=12(本)

3.在比较两种量时不清楚该从哪种

性质上去比较才能把握实质

例:超市有两种饮料,甲饮料12元6瓶,乙饮料9元3瓶,哪种饮料便宜,便宜多少元?

错误列式:12-9=3(元)

4.由于理解词句能力有限而造成的

歧义性理解

例:把8个皮球平分给一年级两个班和二年级两个班。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几个皮球?

错误列式:8÷2=4(个)

三、根据以上内容提出的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1.读题划出关键词策略

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易分散的注意力,教学时可以采取学生在应用题中划关键词的方法。例如,“一年级有故事书7本,比文艺书多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中“比文艺书多”就是关键词;通过引导学生读题寻找关键词并将其划出,往往能较好地集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且关键词一般都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一来便可培养他们对问题的表征具有目的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读图观察策略

由于低年级新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很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为了能调动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常用大量的图画表示一些潜在的数学问题。一般来说,学生若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不能及时筛选出解决问题有效的信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如“青蛙吃害虫”这节课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青蛙有几只?大青蛙和小青蛙各吃了几只害虫?此外图上还画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本上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由非数学因素的提问到数学因素的提问层层逼进,都是在为引导学生不断地读图、不断地观察做准备的。读图观察有利于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读图意识以及增长他们初步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更难的应用题增添信心和耐心。

数错图中的因素个数、粗略地看问题是一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时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视学生读图观察训练,这些毛病将会有所好转。

3.更换个别词比较训练的策略

低年级小学生往往会混淆题意而解错题,那是因为缺少比较。教师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可将同一题更换个别词进行比较训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将“把8个皮球平分给一年级两个班和二年级两个班。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几个皮球?”和“把8个皮球平分给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班。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几个皮球?”进行比较,两者区别在于班级个数,对题意理解得当才能正确地解决类似问题,前者是4个班,后者是2个班,进行这样的比较后,才有可能降低出错率,否则未经过比较,学生往往会跳进个别字词的陷阱。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这样比较可使学生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更明确,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4.鼓励表达思路的策略

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应用题,对学生的思路意识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培养思路意识是必要的。教师需要将一部分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表达思路,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其实,数学就是找规律、找关系、形成表达式,然而学好应用这整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表达。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和理解同一道题的意思,这种思维能产生“全新”的思想,这将对拓宽思路有帮助。

5.换角度提问的策略

应用题的问题有时变化多端,但若仔细斟酌便会发现很多问题只是形式上在变化,实质是一样的,然而这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发现“几个不同形式的提问实质一样”是比较困难的,这是由于年龄特征造成的局限性,但并不意味着不可行。其实,教师若想让低年级小学生能从变化的问题中发现实质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教学时进行换角度提问。例如,“大青蛙吃了30只害虫,小青蛙吃了12只害虫,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害虫?”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害虫换句话怎么说?”从而引起学生各抒己见:“换句话可以说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等这样换角度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让学生不被多样化的问题所迷惑,从而可以很快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6.辅助理解题意策略

低年级学生有时因为一种比较陌生的数学词语而理解不了题意。例如“平均”这个词,像“有9个笔筒,平均每个有3支笔,一共有多少支笔?”这样的题目,低年级小学生思考时往往犹豫不决,因为他们看到题中有“平均”便误认为是“平均分”,想用除法。可看见问题又问“一共”,又想用加法或乘法。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平均”在不同题中的题意,为了辅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多举几个关于平均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真正理解题意。

以上是笔者提出的小学数学低年级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以便为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提供参考。我们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解题实践中积累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以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