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卫 婷
第八次课程改革起始于21世纪之初,它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将实现历史性的转变,使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参与了课程改革过程,由此对教育产生了不少的感悟,笔者认为教师要秉持教育的“转变”,坚守道德的“不变”,其具体表现为:
一、转变
课程改革与教师有直接关系的几个转变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教育评价的转变。
1.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课堂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再过于强调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开始关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指导学生应用知识。教师要努力让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学生学习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创造动因,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精神。师生双方互动、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以丰富教学内容,寻求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教师教育评价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评价中,评价的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的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的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观察、面谈等。课堂教学的评价着重于“导”,而不是“判”。用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通过评价手段,评出学生的自信,评出学生发展的希望,评出学生成长的智慧。
二、不变
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给教师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但教师自身道德的示范、对学生道德的教育、坚守道德的课堂却永远不变。
1.教师道德的示范不变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和核心。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道德不全的人却很难用知识去弥补。因此,教师应坚持道德信念,按道德要求行事,做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者和示范道德的承担者。教师要用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去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
2.教师道德的教育不变
教育是一种道德性的实践,教育不仅具有道德的目的,而且必须以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来完成的。学校是教育过程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场所,而教师则是这一场所中承担教育任务的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①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实事求是、讲究信用,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守信用。②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知道只有真诚地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爱;让他们知道只有真诚地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永恒的尊敬的道理。
3.教师道德的课堂不变
课堂既是师生教学的场所,也是师生进行道德行为示范的场所,其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道德的内容与事件,课堂本身就具有道德性,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都具有道德的教化作用。教师要坚持道德的课堂不变,道德的课堂,应该是人性化的课堂,人性化课堂的核心是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它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①把学生当“人”,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生活和人格培养,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②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张扬其优点,自我屏蔽和改进其缺点,教师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各种素质的养成,承认学生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鼓励学生充分张扬个性,鼓励他们自主发展;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教师惟有如此,才会使课堂充满道德教化的力量,充满人性的温馨与光辉,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