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周淑群
美国著名教育家威廉·詹姆斯教授说:“孩子生下来时是一张白纸,而最终这张纸是否能被描绘成一幅精美的图画,那就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父母。父母是塑造孩子的工程师。”同时好孩子源自父母的爱。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生长在第一、第二、第三代网络环境下,处在第一、二代市场经济背景中,更生活在开放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孩子既要适应我国的高考机制,又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创新发展,孩子们难,父母更要悉心呵护。例如:广州日报在2006年8月31日举办的“亲子沟通与家庭教育”暑假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前做过一项面向全国2万人的调查,内容是:家长这辈子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61%的家长称教育子女失败。因此从家庭与教育孩子的关系上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其实是父母的缺点和不足的再现。
我们从实践中又了解到,我国当今的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父母及祖辈的宠爱和期望,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性和单一性,如特别重视智力的发展,忽视了人格、品德的培养;重视“成才”教育,忽视“做人”的教育;二是广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进城务工,有两千万留守儿童处于隔代抚养或亲属寄养,缺乏父母的关爱;三是随着家庭矛盾、教育冲突的发生引起离婚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残缺家庭给子女的心理造成伤害;四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对青少年儿童有着不同程度的侵蚀;五是浮躁现象表现突出:在精神与政治生活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秩序状态,目光短浅,行为短期化,失信行为严重;六是败德现象呈现颇多。假、冒、伪、劣四条小蛀虫,黄色、赌博、吸毒、黑暗、奢侈五股浊流,利用公共利益满足个人需要的腐败现象等,这些因素使这一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具有时代赋予他们的优点,又有明显而普遍的弱点。即缺乏健全的人格品质,如缺乏自我认识与自我鼓励,爱心、理想与责任心淡化,意志力、耐挫力与自制力不强,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特别是家长及长辈的溺爱和骄宠,使这些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二、教育理论依据
(1)“德育核心”论中提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家长以“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健康成长。成功的家庭教育突出了德育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2)“情商制约”论中说到,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智力的成就,更多地是依靠性格的伟大。”智力水平与人格力量是青少年成才腾飞的两翼,缺一不可。智力离不开人格的支撑,智商和情商相互制约,相互迁移。我们讲的情商就是人格力量,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与个性品质(行为习惯),人格品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向、动力作用,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坚持意志力的孩子,必然会激发自身奋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修身立业”论中谈到,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倡导“修己”“克己”“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认为“人皆可为尧舜”,强调“养性”“修身”和“良知”“良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要求学生“砥砺德行”“奋斗向上”;陶行知则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告诉我们广大家长:“修身乃立业之本,立业必须立德,做人乃成才之本,育才先要育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4)“习惯养成论”中指出,人格品质作为一种思维和理念,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而语言行为是可以成习惯的,人格品质往往体现为人们某些“不知不觉”的习惯。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家长如果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是他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利息;若孩子养成了坏习惯,那可是一辈子也还不清他的债务。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语道出了儿童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三、良好习惯的形成
(1)习惯是注意的结果。本能是千百年来有选择的结果。它使我们注意那些有关求生存的事物的知识,而且它们把我们和注意力限制在增强选择的适应性的艰苦工作上。如:人饥饿时我们的精神力量就会被寻求食物所吸引。
价值则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本能、习惯、价值都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有时候,本能、习惯首当其冲;另外的时候,价值更能生效。例如:饥饿时要吃食物,口渴时要喝水一样,习惯抽烟了想戒也戒不掉,喜欢玩牌,想不玩也做不到。
(2)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家长在家有爱劳动、爱卫生、早睡早起、体贴关心人、帮助人等好习惯,他教育的孩子一定也是关心人、爱劳动的好孩子。家长好的行为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相反个别家长在家有抽烟、喝酒、打牌、玩麻将、说脏话、不爱劳动等不良习惯,这样的家长一定培养不出关心人、爱劳动的孩子。
(3)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每一种好习惯的形成可以通过正强化、反向链锁、刺激控制等方法,通过个体自我调节,坚持训练后形成自觉性,坚持长久才能变成自动化。
(4)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共三个层次来说:第一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靠内部的自我监督,逐渐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层次反复阶段,多次重复以后,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后,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例如,孩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学习的态度: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上课举手发言,积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完成作业并及时复习,这种最佳的教育习惯各位家长都很满意,可因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很想做好,期待家长帮助,可家长每天有时间、开心地、不厌其烦地帮帮孩子们吗?作为家长一定得及时伸出援助的手帮帮孩子。
(5)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孩子经常洗澡,按时理发,修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户外活动后洗手,晚睡前洗脸、洗脚、刷牙,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垃圾,保持衣物整洁,生食的水果蔬菜要洗净,参加力所能及的打扫卫生劳动等,并且要将这些要求变成孩子的实际行动,更要其长久坚持。又如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要求孩子早上6:10起床,然后6:40吃早餐,开始离开家去学校上课,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按时放学回家完成家庭作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平时要求孩子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具、玩具、整理自己的床上用品和衣服。这些是要家长和孩子商量制定一日生活和学习时间计划,并要督促、帮助孩子一起实施,并完成计划任务。又如: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家长教育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总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无论是教师、同伴、家长,我们都要虚心学习,处处为孩子做榜样,时时让孩子学好样。孩子的健康成长正是家庭的希望。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幼儿教育集团第三幼儿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