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时间:2024-06-01

龙春香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渗透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学;渗透

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天职。早在一千多年前,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文学主张。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笔者深感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品德修养较高的学生。如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现就这一问题谈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紧扣教材,寓德育于文本教学中

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因此依托教材、依托文本,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根本途径。

在学习《边界望乡》这首诗时,我分析了诗歌中的各种意象,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深沉乡愁,进而激发起同学们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对台独分子的深恶痛绝。

在学习现代诗《理想》和《跋涉之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前途教育,并坚定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语文课本中思想教育的内容随处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扣文本,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其进行德育渗透,使教学活动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反复诵读,寓德育于诵读之中

诗歌和散文是抒情性最强的文学体式。因此,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遵循一个原则:让诵读贯穿整堂课。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围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具体含义”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展开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有时候,我还会摘抄一些课外的文段让大家读,如“5·12”大地震后,有一首网络诗歌甚为流行——《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我让大家反复朗读,不少学生哽咽了,有些学生甚至泪流满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积累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因此,只有反复诵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洗涤,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适度作文,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思想性和社会性,即符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恶丑的鞭挞。比如2007级服装班的学生实习返校后,似乎不习惯学校的生活,时不时有迟到、欠交作业、不搞卫生的情况出现。为此,我让学生写命题作文《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让学生意识到“不拘小节”可能会害自己一辈子,我们要培养一丝不苟、踏实认真的作风。

另外在作文批改和讲评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思想内容上的启发,对作文中表现得积极健康的感情,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并及时纠正其中的不健康思想。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写人的作文,其中的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人生观过于悲伤,尤其是生命意识不强,于是我找该生了解情况,得知她是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对任何事情都非常敏感。我向她介绍了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并且推荐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她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四、联系实际,寓德育于口语训练之中

口语交际能力是职业学校学生求生存、谋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思想相当激进,对社会现象十分敏感而又理解偏颇,这造成了他们的困惑、彷徨和无所适从。因此,笔者密切联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敏感、热点问题,在每天的“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中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