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合作教学的八个弊端

时间:2024-06-01

王秀珍

合作学习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比较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技术,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实践过程中合作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无可争议的优势: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自信意识、自学能力等。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借鉴、改进、探索、运用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

一、课堂变赛场

合作教学最常用的就是小组合作教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活跃课堂气氛,引入组内、组间的竞争机制必不可少。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中,尤其是公开课或展示课上,尽是小品、辩论等五花八门、走马灯式的表演,以及无休无止的掌声鼓励。有一次省级教学能手的评比被安排到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作为各地市的教学高手,老师们的水平不能说不高,设计不能说不精心,课堂上也不能说不热闹,学生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可当课下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时,学生只回忆起了几个有趣的片段,其余干脆忘了或没听明白。后来本校教师用了5分钟时间给学生补课,当听到学生说“一节课都没学会的知识怎么只花5分钟就会了”时,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这样的合作教学,表面上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可它关注的只是比赛的结果,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又能达成多少?

二、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

间和空间

1.思考机会不够

小组合作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练习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现在的分组教学,尽管组内兼顾了优、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成员间也有明确的分工,但运行中依然存在优秀生操纵整个小组的活动的现象。优秀生基础好,多数有预习习惯,上课反应快,所以就成了小组的核心,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中差生由于反应稍慢,来不及慢慢思考,无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能当听众。知识的获取方式只不过由过去老师的灌输变为学生的灌输。久而久之,这部分中差生的内心就会产生自卑感、抵触感,形成依赖心理,放弃思考。而优秀生因忙于展示和做“小老师”,难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变得浮躁,在知识深度、广度的拓展和延伸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2.思考时间不够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精心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但教师没有充分预见到学生思考所用的时间,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规定每个问题几分钟。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经常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思考的问题还没有眉目或刚刚有思路还未来得及深入思考,老师就宣布时间已到。结果是小组展示时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全,老师只好进行讲解和补充。这样做容易挫伤学生思考的热情,养成被动学习、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三、教师以讨论为法宝,学生为合作而合作,弃简就繁

小组合作教学是传统学习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讨论是一种很重要的合作交流形式。通过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合作精神。于是很多老师视讨论为必备法宝,不管何种课型、不顾内容是否具有探究性,统统要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仿佛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分组讨论和交流就不是合作教学,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殊不知,有时问题设计过易或过难,讨论次数多而随意,反而会导致学生失去了讨论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譬如,有些很简单的知识让学生反复讨论,美其名曰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而理科的一些实验结论是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才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的,又何苦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再去重复前人的探究历程,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作为结论性的知识去验证。

四、淡化教师功能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控制者、组织者、评价者、参与者,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笔者曾去某个合作教学做得不错的学校参观学习,有的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就无所事事或蜻蜓点水般在各小组间游走,有的只是听取各组的汇报并简单地给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可有可无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学生常常是因为某个教师而学好或学不好某门学科。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主导作用都要得以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改革不可矫枉过正,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应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个人优势和教学特色应该更完美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等重要。

五、重训练运用,轻基础夯实

合作教学中多数要使用学案。学案中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梯度的练习,用于预习、学习、巩固和拓展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深、不透、不牢固,知识结构没有条理、不清晰。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上课时只是记住了一些题目而已,对知识的掌握似是而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准确的知识积累,灵活运用就无从谈起。

六、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科学有效的评价能起到规范、引导、支持学生的作用。目前,合作教学中多数采用小组量化积分评价。具体操作时,有的是在黑板上设计好表格,根据各组的表现老师随时加分;有的是由几个学生负责课堂上统计,下课公布。这样的评价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但是否也增加了学生的功利意识,为得分而学习?是否牵扯了老师和学生过多的精力以致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不利影响?

七、分组围坐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建构主义的合作教学提倡4~6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很多实验学校因此采取了“团团坐”的方式。这样既方便学生交流讨论,又方便听课,目前来看效果的确不错。但笔者也发现,学生展示和老师讲解多数情况下是在讲台前,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要经常扭转身体来听课。学生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其实在合作教学中,多人合作的机会并不太多,更多的还是两个人面对面的合作交流,这样就不如同桌合作,遇到需要多人共同探讨的问题时,再转身而坐。这样既兼顾了学生看黑板时的角度,又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操作还十分方便。

八、课堂容量小

合作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一些老师任由学生的思绪发散,讨论和练习占用的时间较多,很多时候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只能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教学内容或移到课下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或下节课进行弥补造成恶性循环。

总之,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兴利除弊,还教育教学之本来面目,让小组合作教学成为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第四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