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于慧泳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音乐学科中也不例外,应该将原有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所授予学生的音乐欣赏方式即音乐会式的、他娱性的音乐欣赏方式,转变为由学生参与演出的欣赏方式。
关键词:教育;以人为本;参与;音乐欣赏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行为参与的方式来调动情感参与。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音乐会式的、他娱性的音乐欣赏方式,形成以学生参与演出为主的欣赏方式。即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单单的作为听众存在,而是作为演奏者、表演者参与其间。而存在于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音乐作品也不只是单独的音乐,而应该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尝试在这些方面寻求有效调动学生情感参与的契合点,从情感参与的角度来实现以学生为主的音乐教育模式。
一、舞蹈动作的方式调动情感参与
从行为方面来分析,“动”并不是儿童的专利,中学生也有动起来的渴望。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学生喜爱Hip-pop,喜欢跳街舞呢?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大家多了一份担忧:要是跳不好,多丢人!
为了消除学生在自我形象方面的顾虑,笔者通常在这时采用集体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动作简单易学,学生就在自己的座位上表演。既省时,又可让学生不觉得难为情。如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在引子部分的第二段采用了对答的手法表现音乐内容,力度上也一弱一强形成对比。在乐句的进行方式上,逐步紧缩,有起有伏,使音乐显得活跃而风趣。加上第一段整个引子部分概括了全曲的基本情绪——热烈而欢快。我给了学生两个简单的动作:双手在上下方分别舞动,就地取材舞蹈道具——两张作业本纸用来代替手帕。同时请学生自己设计哪个动作表现问的乐句,哪个动作表现答的乐句。大家马上达成一致意见。结果,和着音乐跳完引子部分效果非常好。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了解学生对舞蹈动作集体学习的可接受程度,切忌追求动作的难度。其次尽量使用集体表演或分大组表演的方式,即尽量保证不让少数人成为观赏者或参与者。最后,用时不宜过长。因为时间过长要么会因为简单动作被过于重复而导致学生兴趣减退,情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要么可能会因为动作过多使得学生容易分散对音乐本身的专注。
二、器乐演奏的方式调动情感参与
从思维层面上来说,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审美能力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加上对旋律、音阶等音乐基本要素及乐理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在其他途径获得的相关学科知识,理性地分析通过怎样的音乐手段可以达到怎样的音乐表现。
比如在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中,结尾处是表现俄国人民举国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场面。乐曲本身采用了铜管乐器演奏,还加入了钟声、鼓声、礼炮的声响。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这一场面的灿烂辉煌,以及获胜民众激动欢跃的心情,笔者让学生在此处加入钟鼓礼炮的演奏队伍中。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通常让学生使用自己设计发现的乐器,这也是这种参与方式的第一个兴趣激发点;其次,整个演奏都是学生自己即兴的创作,因此器乐的操作难度也被自然的降到了最低,学生的演奏自然轻松;再者,在即兴演奏也就是创作的同时,各种已有知识被尽量的调动了起来,学生对自己参与音乐课的学习也更有信心,并且站在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学生也自觉地更有义务将乐曲演奏到最好,对音乐作品的关注程度也就自然上升。
三、声乐演唱的方式调动情感参与
用声乐演唱的方式调动情感参与,从理论上说同器乐方式调动的情感参与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同样是通过已有知识分析,并即兴创作同乐曲一起表演。但对于学生来讲能更细腻地表达心中的情感,从而也能更深刻地带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音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首较为大型的器乐作品,也是一部极富戏剧性的音乐。其中不乏抒情性的段落,其中的“爱情主题”就是这样的。全曲欣赏时笔者让学生根据出示的音乐曲式结构和故事情节的对比图,在“爱情主题”出现的呈示部分男女两组分别演唱,在这一主题出现的再现部分先听完小提琴独奏的部分再由全班同学一起合唱。整个过程是在器乐和人声交替间插的演奏中完成的。由于有专业的交响乐团所演奏的现场录象做器乐部分的引导,同学们在人声演唱的部分显得很投入。在学生极力想表现优美而惋惜的内心感受同时,促成了他们对其后体会音乐所表现内容的情绪积累。整个过程相辅相成。
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笔者希望能通过表演参与的行为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体现这种对映和交流。用这种学习体验方式实现真正的教育从学生出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第二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