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李淑梅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兴趣不大。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为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以人为本提供一个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
关键词:兴趣;原因;方法;策略;以人为本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心理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能生发学习的热情,并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它能激发人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当中而乐此不疲。可见,思想品德课要落实好新课改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充满趣味、充满活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件乐事。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许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经历了课改初期的好奇、新鲜感后,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老师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怎样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一些原因
由于新课程培训时间较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升有限,理解新课改理念时,容易出现以下三种误区: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新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变成新教学形式的简单“叠加”,学生忙于看热闹、凑乐趣,教学华而不实,学生学习的兴趣只停留在表面;部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不认同新课改理念,使其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仍走“老路”——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课堂的“配角”,教师照本宣科,以“本”为“本”,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打压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热情,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部分教师误解了新课改提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力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管理、组织与引导,导致课堂放任自由,学生无所适从,甚至起哄,在这样的环境下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不可能的。
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思想品德课缺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处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无法调动其“我要学”的积极状态,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策略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并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的负担,而是从内心产生喜悦和求知的欲望,激起对知识的探索热情。因此,针对上述原因,笔者结合自身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就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四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创景——以景激趣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强等心理特点,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教学内容划分成“探究园”“心灵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大板块,采用了大量直观明了的图片或漫画,补充了许多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案例,为教师课堂教学创设情景,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纯客观地分析、灌输,会使教学显得没有新鲜感和生机,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立足教学内容,依据课堂需要,适当地创设情景:或实体情景、或模拟情景、或语言表达情景、或小品表演情景,再现教材中的相关情景,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使教学变得更具魅力、吸引力。
例如,七年级下册中“自我保护”这部分内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自不必说,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社会阅历少,往往认为违法犯罪是意外,突发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与自己无关,导致许多原不该发生的悲剧却发生了。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认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性,我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以下情景。情景一:角色扮演。剧情是初二学生小浩放学回家时,忽遇三名社会青年拔刀相向,“快,把钱交出来,否则,嘿嘿……”几位参与表演的同学表演得惟妙惟肖,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眼球,同学们的好奇心大增。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推出情景二。情景二:猜猜看。面对强悍的歹徒,小浩同学应怎么说、怎么做?学习兴趣的火苗一下子被点燃,学生的自我保护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无形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后作业中,我又进行了延伸: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素材,罗列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方法和技巧,并评出“金点子”同学若干名。这样一来,就能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学生怎么会觉得思想品德课抽象、陌生、枯燥乏味呢?
2.设疑——以疑激趣
宋朝理学家朱熹说:“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他们的说法启示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问题、疑点,或指导学生发现疑问点,诱发学生探究、寻找答案,解决悬念,以使教学过程趣意盎然,让学生体会学习乐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环境问题的危害”时,我准备了三种物品:一只盛着鱼的鱼缸、一个装着黑水(污染严重)的瓶子和一个装着无污染的水的瓶子。物品一摆放,立即引起了许多学生的猜疑:老师今天想干什么?鱼缸和瓶子有什么作用?思品课变成物理化学课?同学们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藏在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也被激发起来。接着我就做了一个小实验:把两条小活鱼各自放进装着黑水和无污染的水的瓶子里,结果放进黑水里的鱼很快就死掉,而另一条鱼却仍在悠哉悠哉地游着。而后设问:同样在水里,为什么一条鱼会死,另一条鱼却安然无恙呢?鱼的死给我们人类什么启示?问题一出,教室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思考、想象、推断,我趁热打铁,鼓励、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如假设鱼换成人,结果会怎样?环境问题对人类有何危害?人类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作为青少年该为此做何贡献?如此迂回、递进设疑,让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答案,这样,本节课教与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无疑就会变得十分轻松自如。
3.燃情——以情激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让教师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充满感动的桥梁;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之河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情感,则将极大地抑制人的思维。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情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必然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在讲授“培养回报社会意识与亲社会行为”这节课时,如果单纯讲授课本知识,“什么是亲社会行为?”“怎样培养回报社会意识?”会令人感到苍白无力,且极易与现实社会相违背。教学中,我充分考虑了情感的因素,选取了两个真实的故事:?汶川大地震后,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搬开震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霎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张米亚老师跪扑在地上,身体弯成一张弓,臂弯里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可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老师的手臂锯掉才救出孩子。而就在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时,他的妻子和尚不满三岁的儿子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白云深处烛火独明》的故事,讲的是李桂林、陆建芬夫妇19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凉山最偏僻、最艰苦的彝寨二坪小学。二坪小学位于海拔2700米的高山上,这里常年白云缭绕,从山下爬上去,要穿越6个小时的丛林,走过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攀越5个直上直下的悬崖,崖下是汹涌咆哮的大渡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二坪村原来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现在走出大山的学生已达189人,陆建芬弟弟曾质问姐姐为什么要为280元的工资苦守大山,“来我这儿帮忙,每月给你们6000元”。可陆建芬老师流着泪回答说:“我们走了,孩子靠谁教?!我们的苦熬,点燃的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当我结合多媒体图片,饱含深情地讲完这两个故事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显然这一燃情动情、以情激趣的教学安排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为接下来的“晓之以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4.育德——以德激趣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德育功能更显突出,在道德建设中其最根本的功能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给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人生价值取向上的积极引导。我们应牢记思品课的功能和任务,更要注重德育的内容、时机、途径、方法及效果,使我们的课充满活力、生机、趣味。在教学“宽容”内容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我精心挑选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俄罗斯体操名将涅莫夫的故事:2004年8月23日,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正在激烈进行,涅莫夫以一套完美的高难度动作征服了全场观众,但裁判只给他打了9.725分。于是全场观众用持久而响亮的嘘声表达对裁判的愤怒,并呼喊“涅莫夫”,以示对他的支持。面对这样的场景,已退场的涅莫夫从座位上站起来,向观众挥手致意,并深深地鞠躬,感谢观众对自己的支持。涅莫夫的大度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不满,嘘声更响了。裁判只好重新打了9.762分。可是,观众的嘘声更大了,这时,涅莫夫显示出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宽广胸襟。他重新回到赛场,举起右臂向观众致意,并鞠躬表示感谢,接着他伸出右手食指作出噤声的手势,然后将手下压,劝慰观众保持安静,涅莫夫的宽容让中断了十几分钟的比赛得以继续进行。虽然他最终没有得到冠军,但他以自己的宽容、博大胸怀、高尚品德征服了观众,征服了世界,成为人们心中的“无冕之王”。故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强化了德育功能。“什么是宽容?社会生活为什么不能没有宽容?怎样培养宽容的优良品质?”通过讲故事,学生把这些问题理解得深刻、透彻,同时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情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这样我们的课才会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和震撼力,才会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作者单位: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