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卢 瑛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关于阅读的叙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教学效果来看,阅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把字音读准,朗读时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动作、形态或者其他方式来创造性地阅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开展以小组为一个整体的朗读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根植于文本,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汲取素材、创造性理解提供强大的动力。小学5~6年级的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在语文阅读中,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创造性的见解,而这种见解就是根植在学生自由奔放的心灵深处的“小白杨”,在阳光、水分都充足的条件下,加以时日,定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二、在阅读中张扬学生的个性,领略文章的意境
欣赏阅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文章意境的过程。表面上看这对于学生的要求偏高,毕竟还是5~6年级的孩子,但这样的欣赏意识必须从每一节语文课上慢慢渗透。在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们真切地表达着自己的愉悦和快乐、忧郁和愤怒,如演员进入了角色,去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在课堂上,我先做示范,语音升降停顿,抑扬顿挫,将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在诗词教学中,学生们常常感觉开头难读,为了读而读,不能进入意境,读起来扭捏生硬。这时必须做的是增加朗读的次数,朗读量的加大会引发学生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譬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标出重音和节奏,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意境。一篇文章开始阅读时,学生们并不一定能领会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缠绕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们的思维,慢慢悟其真义。
三、在阅读中领悟作品思想情感
从汉语言角度来看,朗读和吟诵是符合其特点和规律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之道。老师在课堂上满嘴白沫地讲解和分析所得到的效果,是无法和朗读、吟诵得到的效果相比拟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当学生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即由文学、文章上升到学生的精神层面。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知识的积累还没有那么丰厚,一篇文章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可能在一会儿的工夫里领会透彻,老师所要做的是要求学生试着“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掩卷深思,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
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内涵的情感,唯有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出文本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接着让学生紧扣着关键性问题进入文本视界,进行有目的的读书实践,让学生通过读书相互交流自我的感受和理解。譬如对小学五年级下册《丰碑》一文,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寒冷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天气不仅非常寒冷,而且十分恶劣,使队伍行军极端困难。通过学生真实情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有机结合,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是“不朽”的,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远难忘,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