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胡立强
摘要:区域地理作为考试内容和载体,在近几年高考文综地理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在高考复习中,如何对区域地理进行有效的复习,是每个地理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文章就如何联系《中国地理》进行《世界地理》教学,作了几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区域地理;高考复习;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一、认识整体结构
主要是指加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整体上认识部分,即把中国的地理现象放到世界地理的整体上去认识。比如,在学习太平洋周围火山地震带时,就可以指出我国多地震的台湾岛正是处在这个带上;另一层意思是通过与旧知识的联系,将肢体与主体连接起来,使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认识趋于整体。比如,在学习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河流时,可说明在新疆曾经讲过的额尔齐斯河就是鄂毕河的支流。
二、加强应用联系
通过应用,加强新旧之间的联系,培养应用能力。比如,运用《地球与地图》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读《大洋洲》图回答:经度位置在东经166°~179°之间的新西兰,是在东半球还是在西半球?太平洋岛屿诸国中,哪个国家最早迎来新的一天,又是哪个国家最后送走即将逝去的一天?而在学习《南极洲》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识别经纬网,划分东西半球,辨认方位,并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比较地理数据
用学生熟知的中国地理数据来比较新出现的地理数据,大小相比,让学生有个比较具体的印象。比如,中国的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就可以作为一个尺度,若同全球的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相比,全球陆地面积大约相当于十五个中国大;若与撒哈拉沙漠(770万平方千米)相比,学生就会对这个世界最大的沙漠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撒哈拉沙漠仅比我国面积小190万平方千米;若与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相比,则能印证出这两洲面积之小,因为两洲的面积只与中国不相上下而已。
四、突出事物共性
寻找地理事物之间的共同成因,利用旧知识,理解新事物,相互启发,触类旁通。讲到太平洋中的大多数岛屿属于珊瑚岛时,就可联系我国的南海诸岛,也是珊瑚岛,都在热带浅海中,都是由珊瑚虫的遗体堆积而成。西伯利亚平原多沼泽,不妨提及我国多沼泽的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则是它们的共同成因。
中欧地势自南向北逐渐下降:阿尔卑斯山脉—块状山地—波德平原,河流呈南北流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也呈阶梯状分布,因此许多大河则滚滚东流。这两者都体现了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制约作用。铁门峡谷由多瑙河切穿喀尔巴千山脉和巴尔干山脉而成,而长江三峡则由长江切穿巫峡而成。由此可见,河流切穿山地,强烈下蚀形成峡谷的情况都十分典型。中南半岛各国首都或在河滨,或居河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城市也是沿河发展起来的。它们都说明了水运条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对比事物个性
恰当的成因对比,可以突出地理事物的个性,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极地气候与青藏高原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与内蒙古的温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与新疆的温带沙漠气候,都可以通过成因的对比,提高对双方本质特征的认识。
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这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需要通过多次反复学习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世界地理》中,可将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其它地区的气候作多次对比:一比于日本,与我国东部同属于季风气候,但岛国日本海洋性显著,而我国则大陆性较强;二比于南亚,我国广州与印度加尔各答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加尔各答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广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三比于北非,北纬30°纬线横贯北非,也横穿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两个地区都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北非热带沙漠广布,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比于南欧的地中海式气候,为什么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是冬雨型,而我国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则是夏雨型,等等。
上述各种联系,就其主要的意义而言,是把中国当作世界的一部分,从全球角度去观察、分析中国的地理现象,乃至把中国的地理事物放在与世界其它地理事物的比较中去认识其特性。这样既丰富了世界地理的内容,又加深了对于中国地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邵同洋,何俊昌.世界区域地理复习“四要领”.中学政史地(高二),2007,(2).
[2] 朱雪梅,陈桂珍.学科思想引领下的区域地理复习建模.地理教育,2005,(6).
[3] 赵一如.谈高三地理的有效复习.中国考试(高考版),2006,(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