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高职钢琴学习的心理教育

时间:2024-06-01

刘艳霖

摘要:在分析了高职学生钢琴学习各个阶段不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借助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分别探讨了调动高职学生积极性和克服消极心理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钢琴学习;积极性;消极心理;心理教育

作为一名高职钢琴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上好每一节钢琴课,不但要给学生传授弹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还需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此构建立体的钢琴教学思维模式,从而促使学习者不断进步。

一、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

初始入门阶段。这是高职学生练习钢琴的第一阶段。此时由于练习者的知觉范围窄,注意力难以分配,从而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动作细节,而产生动作上的不协调。因此,学生在这一阶段单靠视觉控制难以觉察出自己在练习中的缺点和错误。

逐渐熟练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练习者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自己的各分解局部动作逐渐连贯,相互结合。紧张程度也随之有所减弱,动作的相互矛盾减少,直至形成协调的系列动作。同时,学生注意力分配、发现错误的能力也逐步增强,动觉的控制作用逐渐代替视觉。并且,随着练习时间的增长,练习者弹奏的系列动作逐渐不再需要靠视觉控制,而是主要靠听觉和动觉来控制、调节和相互协调,从而能使练习者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在琴上弹奏。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练习者的自动化动作形成,注意力分配广,记忆清晰,动作准确协调,弹奏越来越得心应手。

回旋加深阶段。钢琴演奏技巧的掌握是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逐渐形成的。但技能的形成是螺旋形的、阶段性的,时快时慢,有时甚至出现停顿和倒退,这种现象可称作“高原现象”,这种现象符合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曲线”规律,也有人将此称作“演奏技能中的回旋现象”。在技能发展过程中,回旋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是暂时性的,经过努力可以克服。只要演奏者遵循客观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况坚持科学训练,持之以恒,一定会冲出漩涡,跨上新的台阶。

熟能生巧阶段。学生其个性差异的练习曲线会有显著不同,主要表现在“高原期”的出现时点与持续时间长短的差异上。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进步过程,掌握其练习曲线规律,当学生学习上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这一学习过程的必然性,以解除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直到他们改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突破“高原反应”而争取更大的进步。已形成的技能、技巧在长期中断练习的情况下会减弱甚至“失效”,因而练习者应持之以恒,及时复习,从而使自己的技能熟能生巧。

二、调动高职学生积极性的主要方法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毅力

钢琴演奏的技艺性特点要求学生反复磨练演奏技巧,而钢琴表演的艺术性又需要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所谓“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钢琴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大多数人往往不喜欢练习本身,而只对练习的结果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循循善诱,告诉学生要想对自己的事业有所追求,就必须锲而不舍地练习。

2.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强化学习的原动力

培养学习兴趣需要进行诱发、培养,与“凭兴趣学习”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还将影响其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教师教学中,可采取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以鼓励为主,对学习中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功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学到了一种思维方式,是其能力形成的基础。钢琴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善于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4.结合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例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弹奏时手指紧张、僵硬的问题,多数是因为他们未能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或是因为心理紧张所致。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三、克服高职学生主要消极心理的主要方法

大部分钢琴练习者在钢琴学习这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中,都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容易产生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心理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卑与恐惧心理。钢琴学习起步较晚的学生由于学琴晚,手指已经僵化定型,失去了学琴的最佳时机,增加了学琴的困难,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对钢琴学习的畏惧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勇气,导致进步缓慢。这是学生学习与演奏的最大心理障碍。

二是急于求成的心态。一些学生由于起步较晚,又能充分认识到钢琴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容易产生一种急于求成的学习心理,希望短时间内能迅速掌握演奏技巧并运用自如。但学习钢琴有它自身的必然规律,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急躁和悲观情绪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演奏心理障碍。钢琴演奏活动是在演奏者生理和心理状态处于高度紧张时进行的,是演奏者的才能、意志、注意力、想象力、音乐听觉、音乐思维、音乐记忆、个性心理特点、美学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协调统一。学生由于过度紧张而出现的大脑空白、怯场,或希望超水平演奏而过分注意场内的听众反应,怕出错,而突然失去演奏到底的信心,缺乏演奏兴趣;或由于精神不集中等演奏心理障碍,使得学生在考试及演奏会上经常出现错误,没有音乐表现力,影响演奏水平的发挥。

针对上述消极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培养和谐的心理状态。钢琴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教师不可以在课堂上表现出粗暴急躁或漫不经心的负性情绪。学生演奏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听完,不可轻易打断其演奏;经常开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不可能时时完美无缺,演奏中常出小错是正常现象,有了这种心理状态,演奏时就会少出差错;对学生成功的演奏及时给予赞许和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

二是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如经常举行小型演奏观摩会,创造一种表演气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学生登台表演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心理暗示,如多鼓励或让学生上场前回忆发挥好的情景,使之增添信心,缓解紧张情绪。

三是培养学生正面思维的习惯。在练习与演奏中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绩,积极地去争取成功,而不是消极地面对失败,以增强信心。

四是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做到演奏时“处变不惊”,镇定自若,以保持乐曲的完整性。平时就让学生明白演奏与练习的差别,学会适应;演奏时要有清晰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加强艺术实践,常在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下进行演奏,以适应各种情况。

五是培养学生心理练习的习惯。这里的心理练习是指脱离钢琴和乐谱,仅在头脑中反复思考演奏中的实际动作的进行过程。心理训练也是一种想象练习,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肌肉不会产生疲劳。正确、经常的心理练习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同时,教师通过这种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注意力。

钢琴学习是个艰苦、漫长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应诗真.钢琴教学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8.

[2] 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