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时间:2024-06-01

娄志国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介绍了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基础课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对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采用什么方法上好信息技术基础课,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都有所提高,是信息技术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笔者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谈谈对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几点看法。

一、上好第一节信息技术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新学期第一节课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第一节课;需要结合典型事例,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ATM机、饭卡、110指挥系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明确学习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能否成功地引入新课,决定一节课教学的效果。每节课都要尽量采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在讲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时,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引入新课: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却是“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此时,教师引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调查表明学生对这样的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对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从认真研究教材,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范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以学生为中心

1.组织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的乐趣。目前的课程改革,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通过不断地摸索,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激活学生内在潜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投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安排好时间。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笔者认为,学生实践部分应占总学时三分之二的时间,要注意讲和练的时间分配。如果教师讲得多,实践操作得少,是不可能合理把握时间。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多动手操作,才能更快地掌握知识。

四、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它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而获得的。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一个具体的“任务”,从设计到评价,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后才能呈现在学生面前。任务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考虑学生特点

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是教学组织的重要依据。在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都决定着任务设计的成功与否。

2.结合现实情况

任务的设计应该密切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给学生以更多的创造空间。

3.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是有着个性差异的,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正视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任务既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又要给能力强的学生留有空间,给每个学生更多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个性都得到充分地展示。

4.注重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课改的一个大方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应设置课程整合的“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信息技术基础是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如何上好信息技术基础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勤于思考、刻苦钻研、与时俱进,就一定能使信息技术基础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实用课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