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蓝伟光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历三届高考,但一线政治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仍存在把握不准价值目标及用陈旧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这一弊端。一线教师须正确把握新课程价值取向,并将其贯彻到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政治课程;课程标准;价值取向;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政治学科教学理念与知识架构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使政治课的教学实施面临莫大的挑战。政治课改倡导政治教学既不能以“教师”为绝对中心,也不能以“学生”为绝对中心,而应是师生互动、授之以“渔”,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要实施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观,坚持将发展性评价与知识性评价相结合,这是政治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
政治课程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为此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那系列的课程模块价值取向是什么?价值是指事物特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结合政治课程理论的历史,政治新课程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目标,并力求将人的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三者达到有机的辩证统一与整合。因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课的价值取向自然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其价值取向又如何实现?新的政治课程以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课改实施中,必须重新审视政治课程观:在学生观上,把学生视为发展过程中学习的、有个性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经验,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在教师观上,重新评估了教师的个体独特性与知识、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教育实践中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提升。政治教师作为新政治课程的实施者之一,应把教学完全建立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标要求,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与价值目标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政治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创新教育的主题,探究教与学的新模式,在课改的目标上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培养,强调具有终身学习意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新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必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相关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挥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业务与能力提升提高的功能。为有效发挥新政治课程的这一功能,作为普通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到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当作一份职业、一个饭碗,一些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了教学大纲的任务就足够了。但新政治课程在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价值取向、评价体系上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对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不断研究教材、要求、评价等方面的调整,并依此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全面实施政治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协调、探究等个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取向,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是自己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的教育理念,
二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师观表现为,教师容易对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产生误解,占据了课堂上的“话语霸权”,而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但学生个性化的“原有生活经验”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完全掌握的,不还学生的话语权,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实际,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各种观点与原理,根本谈不上能力水平的提高,何谈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显然背离了新的政治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必须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实现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则是敏锐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其在主动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新政治课程的价值取向。
三是设置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程。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增设了综合探究的内容与要求。而传统的高中政治课程强调了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将理论化的知识、原理、观点与其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社会信息有机结合,更谈不上去辨别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新教材的综合探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其开展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把各种社会信息与政治课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向学生提供与其年龄阶段及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系统化的信息,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政治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仅仅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学生五位一体的联动,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