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张 靖
摘要:旅游翻译的目的是让旅游者了解旅游产品,介绍中国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势必要注重译文的美感,让读者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到景点之美,想象其中之妙趣。本文从译文的内容、形式、效果以及三者的和谐统一出发,以英译汉导游词翻译为例,谈谈旅游翻译的美感。
关键词:美感;内容;形式;效果;和谐统一
不同的文本,对于不同的读者,翻译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旅游翻译的目的是让游客了解旅游产品,介绍中国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势必要注重译文的美感,让读者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景点之美,想象其中之妙趣。本文将重点谈谈英译汉导游词的“美感”。
何谓美感?“美感是‘观赏自然或鉴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高级情感,即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的感受、欣赏和评价。”[1]换言之,在旅游翻译中,游客对导游所述景点能够理解,接受或产生共鸣的“感受、欣赏和评价”,吸引他们来国内旅游,这便是旅游翻译所产生的“美感”。一般对译文来说,美感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和形式上,而对旅游翻译来说,其效果或社会功能美也不容忽视。
一、内容美
旅游活动进行时,旅游者大多是通过导游的讲解,凭借着对导游词的理解去感受美、享受美,因而译文词语的美感是传达导游词内容美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翻译传达旅游原文中的美好词汇,便是旅游翻译的侧重点。请看下面例子:
故宫这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京城的中心,是全城风景最美的一处景观。故宫的西北面有湖光塔景的北海公园;西面是碧波粼粼的中南海;东面有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北面的景山为故宫的屏障。(故宫博物院导游词)译文:The Palace Museum,as the most beautiful spot of interest throughout Beijing,is unique for its location: to the northwest is Beihai (North Sea)Park,famous for its white pagoda and rippling lake; to the west is the Zhongnanhai(central and south sea); to the east lies the Wangfujing Shopping Street; and to the north is Jingshan Park.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虽然其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但对美好的事物都会产生共鸣,在此例中体现了汉语语言的大气、豪放、抽象,对美好的事物不惜泼墨。比如,用“这颗璀璨的明珠”“全城风景最美”来说明故宫之美,而译文则略译了,用了最高级这种英语语法结构“the most beautiful”把故宫之“美”推到了顶点。“interest”一词意为“兴趣,关心,影响,利益等”,单词意思并没有景观之义,这儿的“景观”被译成了“spot of interest”,而回译为“(使人感)兴趣的景点”,这一点可谓高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既然这个景点“interest”,便自然引得人们去观望,从而抓了游客的心理。原文中“故宫在北京城的中心”,译文没有提到“中心”,但接着译文的“unique for its location”这种美感让人不惊叫绝,“独特的地理位置”把“中心”这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概念泛化了,便于与下文的解释衔接。原文中的“湖光塔景”译成“white pagoda and ripp-
ling lake”在原文中,把“湖”和“塔”泛泛带过,但译文用了两个较具体的词“white”和“rippling”把“湖光”和“塔景”之美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对外国人来说,白色象征着“神圣、纯洁”,而塔本来就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地方,这儿的“white”一词对塔的形象更清晰、具体、圣洁化了。中国人和外国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用了“white”一词,也是抓住了游者的心理。再说“rippling”一词,原文并没有具体说湖水潺潺,译文增添了这个词,马上让游客想到了清澈的湖水,也好像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颇有恬静之美。原文“屏障”一词没译出,它的意思是:“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似乎译为 “screen”和“shield”均可,都表达出原文之义,也不失其美。
二、形式美
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译文的顺畅,当实际效果与原文内容发生冲突时,内容让位于效果”[2]。奈达也曾说:“翻译包括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3] 这么说,那形式岂不是不重要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都知道,在许多情况下,语言的形式美也不容忽视。从某种程度上,译文的形式美反映了译者的能力。虽然在一些情况下,内容和形式不能兼顾,可能会舍弃形式美,但尽可能同时保留原文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才是可取之策。让我们来看下例:
弥留之际,他(孙中山)还念念不忘这一夙愿,再三叮嘱左右要把他葬于紫金山,那儿曾是南京革命的策源地和临时政府所在地,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表示了讨伐帝制和继续革命的决心。(南京中山陵导游词)译文:He reiterated on dying bed,“After my death,you can bury me at the foot of the Zijin Mountain in Nanjing in memory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because Nanjing is where the tem-
porary government was founded. ”这一例中,原文中用的间接引语,译文高明之处在于用了直接引语,好像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言犹如刚刚发生,回旋于耳畔。
三、效果美
新的旅游景点的开发或老的旅游景点要留住游客都要求重视该景点的宣传效果。从市场营销角度出发,效果美实际上就是该旅游产品得到游客的认可,为游客所接受,通过导游词或旅游宣传,使游客对该地产生美好的联想,从而激发游客到该景点消费。下面两则例子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宣传,中外游客不同,宣传词也有所不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Jacques Chirac had ever said,“There are seven great wonders in the world,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eighth.”
同一则导游词针对不同的游客用不同的导游词进行宣传,用各国人们所熟知的事物,名人的声名效果来影响游客,给他们一个近距离的影响,像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这样,对该旅游景点的宣传效果,足以震摄游客让游客认识到兵马俑之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点,准确地说,应该是从受众即游客的心理角度来衡量导游词的效果美。这一点要求我们的导游词原文及译文站在“动态”[4]观的基础上,从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游客体验的加深及心境的变换等角度去考虑。
四、“美”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就有“万物和谐”这一说法,在美学中,也有“物我同一”的说法,在旅游中,则成为:使游客感受到的美与景色之美达到和谐统一。对一个景点,如何激发游客的美感体验,让游客真正分享到导游词中所说的景点之美,达到导游词与景点的和谐:即导游词反映景点之精华,游客接受导游词,并感受到景点的真实美感,这“美”才达到了和谐统一。因而,导游词的内容、形式、效果的和谐统一才是精彩导游词的衡量尺度,也是翻译导游词的一个尺度。
总之,旅游作为人们的消遣活动,是人们在物质比较充裕且有余闲时间时,去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这种精神享受自然而然地讲求“美”,导游词的翻译使游客能产生这种美感确非易事。如今旅游这一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都要求译者必须对这一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达到旅游翻译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Nida E.A.,Taler 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
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