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探微

时间:2024-06-01

张祖和

摘 要: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论以及我国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观都集中体现了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即离开了生活,教育便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实施办法,以期为高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构建提供借鉴。

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课本知识的习得,更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认识和体验。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其开展的意义。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注重对知识点的灌输,“一言堂”“满堂灌”,以本为本,照本宣科。这种僵硬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无味;另一方面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知识没有在学生生活的实践中获得检验,造成学生对知识点认知的表面化,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提出让“教育回归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因而,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积极将生活引入课堂,为思想品德课堂注入生活的泉水。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将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含义和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寻找它们与课本知识的联结点,用学生现有的思想认知,学习教材、深化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实际,实现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2.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1)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能实现一种真正意义的品德教育。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宰者,教学活动脱离生活实践,以本为本,“一言堂”“满堂灌”是大多数思想品德课堂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成为了听众,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维对话,学生的真实想法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展示。而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不再充当“道德法官”的角色,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对话。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现象,师生之间开展热烈而坦诚的讨论,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就是具体、可感的,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必然高涨,并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不断张扬个性、发展道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品德教育。

(2)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有其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因此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和认知能力,使其获得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学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自身的多元智能得以充分发展。在具体的活动设计和操作环节里,教师可以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在时间、空间和表现方式上尽可能多地为其提供自由度,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报告中所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二、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离不开生活情境的创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用书本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养成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为学生引入了“野味餐馆”的教学情境:周末,小红一家外出吃饭,他们来到一家十分有名的野味餐馆,点餐时,小红发现菜单上有穿山甲、白鹭等很多种书上标明的国家级的野生保护动物,小红质问餐馆老板时,对方解释道:“我们都卖好多年了,大伙儿都这么吃的。”情境出示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学生的讨论十分热烈,这样的情境导入拉近了学生的情感距离,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和需求,从而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实现自我感知和自我教育。

2.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

(1)多媒体导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恰如其分地选取大家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利用歌曲来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开头,营造出和谐、温暖、快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出宽松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深化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比如《我知我师》一课伊始,我一边播放视频《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地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这样就牵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2)角色扮演。当学生进入角色情境时,往往更容易达成生活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真实的表演情境中,获得具体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在生动精彩的课堂活动中提升三维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时,考虑到班上平时有不少学生有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给卫生值日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影响了整体清洁。为此,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丢乱扔的情境,同时轮流派几名学生收拾垃圾,而后让丢垃圾的和负责清扫的同学分别说说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同学们很感同身受地表达了要注重班级卫生,不再搞卫生破坏。推而广之,我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尊重清洁工人以及其他人的工作成果,形成自觉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知,实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课后探究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与课文主题相对应的课外探究活动,而很多教师对这一板块的内容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有的则只将其当作书面作业布置给学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建立起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桥梁,在生活化的探究活动中印证课本知识,学会理解和应用课本知识。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该栏目效益的最大化。在多年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有目的地为学生布置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任务,让他们对生活加以更多关注,在关注中思考和实践,注重真实的情境体验,不断获得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对其加以不断巩固和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一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便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新时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寻求知识,在生活中检验知识,实现认知的有机统一,从而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熠熠生辉,活力无限。

参考文献:

[1]屈小英.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湖南省沅陵县荔溪乡坳坪九校)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