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析中考物理试题衔接高中知识的导向作用

时间:2024-06-01

瞿亚冬 李毅辉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初中物理成绩还不错,而到高中感到物理难学,成绩总上不去。原因在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出现“台阶”,甚至“断层”。因此,如何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是初、高中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笔者在研究中考物理试题中受到启发,谈谈如何进行初、高中物理衔接。

例1:(2012年张家界市卷)如图所示,重为100N的木块放在一水平地面上,小李用20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未动,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N。接着他把拉力增至30N时,木块恰好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N。

F

教学衔接启示: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初、高中的要求有较大的区别,初中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可见课程标准给编写教材和实际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对摩擦力概念的要求可以明确点出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的名称,也可以点出名称并做简要说明。例1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试题中没有具体点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名称,但很明显,学生肯定知道当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而当物体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且由“二力平衡”的知识不难求出两种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这道中考试题很好地衔接了高中阶段的摩擦力的教学,为学生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特点打下了基础。

例2:(2012年株洲市卷)2011年11月3日凌晨,我国自主设计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安全对接,携手遨游太空。对接后,“神舟八号”相对于“天宫一号”是______的(填“运动”或“静止”);它们沿椭圆形轨道绕地球运行时,动能较小的点是________(填“近地点”或“远地点”)。

教学衔接启示: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的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中,以科普的形式简单地介绍了“人造地球卫星”。这短短的一页内容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及“人造地球卫星”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初中阶段解释卫星运动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虽有点牵强,但让他们知道“近地点”动能大、势能小,而“远地点”动能小、势能大这一结论,对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很有益处。反过来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开普勒三定律”之后,会更好地理解初中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这道中考试题,虽然取材于教材,没有多大的新意,但在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上,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减缓了知识的坡度,促进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例3:(2012年娄底市卷)如右上图所示,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用质量不同的A、B两个小球( )碰撞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纸盒,实验中控制小球的高度相同,是为了控制两球到达底端时_______相同;实验中通过观察纸盒被推动的距离的大小,可以比较A、B两个小球的_______大小。

(2)将(甲)与(乙)两实验比较可知,小球动能的大小与小球的_______有关。将(甲)与(丙)两实验比较可知,小球动能的大小与小球的_______有关。

(3)本次实验采用物理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

教学衔接启示:这是一道以动能知识为背景的探究性实验题,重点考查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法及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分析。初、高中教学注重探究性实验,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初中物理以直观教学为主,而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因而初中物理教学要以探究性实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初、高中教学衔接起到重要作用。本题的背景知识“动能”是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点,在初、高中教学要求中有较大的区别。在初中教材中,只要求学生定性了解决定“动能”大小的两个因素,而在高中教材中则要求学生会推导“动能”及“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本题符合初中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也很有益处。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