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汪乐
摘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古诗又有着其独有的文字形式,学生在读古诗,品古诗的过程中可以习得品味和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美感。本文笔者将探索在“吟诵古诗,古诗配图,诗文结合”的路径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古诗;古诗教学;路径;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1-0104-01
三年级的古诗教学多以唐宋时期的古诗为主要教学内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且又得当的方式自主学习古诗,会极大地促进孩子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进而形成一种品味和鉴赏古诗美的意识和能力。
1.吟诵古诗,培养音律美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说过:“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只有在古诗的平仄规则中才能感受到古诗中的韵律。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赠刘景文》为例,诗的最后一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一句很讲究音律和韵脚,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到吟诵古诗中来,在设计古诗教学时,可以结合每首诗的音律来搭配一些音乐,让学生在旋律中进行吟诵,形成一种吟诵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每一句诗的语调和音律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反复吟诵,渐入佳境,整节课堂都在诗意浓厚的氛围里进行,我发现这不仅可以让古诗教学的课堂更加活泼有趣,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自己组建了古诗吟诵的兴趣小组,在课间进行吟诵比赛,在他们一遍遍的吟诵中,能够感受到他们自己也在探索和尝试如何吟诵出古诗的美感。
2.古诗配图,培养意境美
每一首古诗都有它的创作背景与意境,这种意境不论是指美丽的景物、人生的哲理、或是心情的表达,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体验和感受。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古诗文字的感知很浅显,往往需要借助注释和插图来理解,但这样的感知还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结合我日常教学中的调查和观察,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的确很难通过文字去深入体会诗人的心境。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们给古诗配图,这也符合他们对于具体形象事物的感知,而诗画合一就是将古诗和绘画融为一体的一种形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讲究意境,而中国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意境,这就为两者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夜书所见》为例,“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句诗在孩子们的画笔下,妙趣横生,画面感十足,孩子们在配图时会自己想象出诗的情境,并将自己的想法融进图中,学生们不仅沉浸在古诗的意境中,还享受到了自己构图的快乐,美的感觉油然而生。
3.詩文结合,培养创作美
诗文结合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文”是由“诗”演化而来,“诗”是“文”的前言,“文”是“诗”的后续。这样的诗文创作既有着古代诗词文化独有的魅力,生动活泼,又摒弃了传统诗词文化繁琐难懂的弊端,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在品味了古诗的音律美和意境美之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知进行文包诗的创作。
在古诗教学中,不妨把这样的诗文结合教学当作课堂延伸来进行,学生在学习了古诗之后,来进一步地回顾和感悟古诗的“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诗人的创作与自己的创作相结合,这本身就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创作的兴趣。以三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采莲曲》为例,孩子们在描写采莲姑娘采莲的姿态时是这样写的:“采莲的姑娘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与美丽的荷花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谁是荷花,谁是采莲姑娘,仿佛是一位位荷花仙子。”在这样的文字铺垫之下引出诗句,真实而又自然,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既意趣盎然,又富有生活气息。这样诗文结合的创作比单独的古诗可能更容易勾起读者的想象,这样的诗文结合,美得令人心醉。
古诗是将音律美、意境美与创作美融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品味和鉴赏美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美的概念是模糊的,也是浅显的,基本是通过表象而形成的,并不能去感悟和分析其内在的美。由于古诗含有一种深沉的、含蓄的、内化的情感,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吟诵古诗、古诗配图、诗文结合的教学路径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经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