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愉悦学习快乐生活

时间:2024-06-01

陈晓岚

摘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是主体,成绩好的学生很容易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却往往容易忽视那些沉默的、学习落后的孩子。其实,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真正体现自己的主体作用。本文以两个案例为背景,剖析“差生”心理变化过程,不断成长进步。

关键词:差生;愉悦身心;情绪;成就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8-0007-01

学习了“生本教育”,我们不敢再提及“差生”字眼,生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可工作很大层面都要接触“差生”,在学习上希望他们有所进步,在生活上也能希望更独立自主。所以,“差生”的改观与进步,是很多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重点。

说起我的教育故事,还要从我的女儿说起。

1.家有小女常鞭策

在女儿读小学一年级时,在家做作业,一有问题就问我,我很烦厌的对他说:“你就不能自己思考吗?你也可以自己动脑经去解决问题。你是不是没有好好看题目?”一再的指责、训斥,女儿在我这里找不到任何值得炫耀的资本,情绪一下子没了,时间久了,她有苦难苦恼也不会再问我并和我倾诉。长此以往,她慢慢滑进“差生”的行列。数学成绩下滑,语文阅读理解不看懂题就做。我察觉到这种无形的定格带给她带来了性格上的影响,她变得越来越孤僻,有再多的情绪,她也选择自我压抑,成绩也不见起色。

后面我关注到这一点,每周都安排一张表格,记录每天她做的好的事情,做好一件事加一颗星,达到十颗就能实现她的小愿望。她的愿望很多,比如看一场电影、、看两集动画片。我也看到她更多好的一面,也有了更多鼓励她的机会。慢慢地,她愿意和我沟通,她的情绪乐观起来,成绩也慢慢地提高上来。

2.让我的学生与愉悦链接

认真想一想,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原生态家庭背景,性格特长,兴趣爱好不同,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个体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可否定,那就是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也蕴藏着无穷的潜能,这需要我们用责任和智慧面对差异,激活潜能,引导他们获得满足,愉悦身心。

2.1 愉悦身心,从生活开始。

胡郑欢是个容易被人注意的女孩,长得胖胖的,因为个头矮坐在第一排,她偶尔会抬起头来,警惕地朝老师看一下,等我捕捉到她的目光,她就立刻低下头去,不肯再抬起来。有时点到她名,要她发言的时候,碰上答不上来的问题,站在那里,几乎要哭出来,我只有温和地请她“坐下”,她才稍微松一口气,但一堂课就愣在那里,像犯了错误,不啃声了。我想如果能多接近她,給她点鼓励,应该就有所改观。机会来了,午餐轮到我带他们班的时候,我特意坐到胡郑欢边上,随意地和她谈话,她基本上也是有问必答,不那么害羞。期末的时候,我打开成绩册,看到胡郑欢一学期的成绩,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

2.2 愉悦身心,从学习开始。

在一次课堂上,我选择了小组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参与情景表演的学生分别代表各自所属的小组,哪一组代表表演的出色,就能得到一顺小红星作为奖励。我发现连平时不爱发言的赵航飞都举起了手。可是我也注意到他的同桌以及周围的同学都在小声地嘀咕:“你不要举手了,我们组会得不到小红星的、”原来大家都担心赵航飞被选做小组代表会使小组得不到红星奖励。可是再看看赵航飞,依然固执的举着手。我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于是使微笑着对学生们宣布:“第二组,赵航飞来。”比赛结果,赵航飞没有传错句子,第二组因此得到了红星奖励。抓住这一机会,我立即问大家:“赵航很棒,我们看到今天他的表现非常好,说明他已经进步了。以后我们要给他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他取得更大的进步,好吗?”“好!”全班同学为赵航飞的进步鼓掌。下课后,赵航飞高兴地走过来对我说:“谢谢你,陈老师!”因为这是赵航飞第一次主动大胆的和我说话,我为自己今天所做的一切而感到自豪。

没有比在愉悦中让人前行更自在的事了。给点阳光就灿烂啊,假如老师是太阳,又何须吝啬我们手里的阳光呢。德育不仅仅是育别人,同时也是育自己。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做到:谈吐文雅、庄重含蓄、幽默风趣、彬彬有礼、言行举止都为学生做表率、起示范作用。教学生学会做人:不管将来自己将会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懂得尊重人、关心人、善待谦让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守信,把这些美德一一培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转化成学生的信念,使其成为学生一笔真正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詹栋梁著.《德育原理》,第一章,(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2] 王雁,唐志强.提高家长情绪管理能力,建设和谐的亲子关系[J].天津教育,2009,(10):38-39.

[3] 杨建春,朱红英.家庭教育软环境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09,(8):241.

[4] 梁晓灵.《从人际交往的视角解读课堂有效互动》[J].《教学研究》,2008.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